发布时间:2024-11-26 03:43:51 来源: sp20241126
2024年1月,“十台大戏贺新春”系列戏曲演出在河北梆子剧院拉开帷幕。图为演出现场。 张 昊摄
戏曲爱好者在石家庄市北新街社区参加戏剧进社区活动。 闫志国摄
石家庄市长安公园内,票友正在演唱河北梆子。 曹 铮摄
核心阅读
河北梆子流传至今已有约200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叫做“河北梆子”,但它却不仅仅是河北省的梆子戏,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都有河北梆子剧团。
近年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在挖掘和整理传统剧目、展现其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同时,还不断创作反映当代社会现实、贴近群众生活的新剧目,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阵清脆的铜锣声响起,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河北梆子剧场)戏台上的幕布缓缓拉开,伴随一阵急促有力的锣鼓点,一个个演员身着戏服、脸上涂抹着细腻的油彩粉墨登场。一位花脸判官,步履稳健走到台案后,一拍惊堂木,瞬间吸引了全场观众的注意。
紧接着,板胡、二胡等乐器交织在一起,一组灯光打到舞台,主人公——大武生跟着音乐节奏精彩亮相,一身正气凛然。其声腔时而激昂高亢,如同山涧瀑布一泻千里;时而凄凉婉转,如同细雨连绵,似诉心中不平事,每一个转音都像是直接敲击在观众的心坎上。到收官落幕,整个戏院仿佛都被点燃了,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河北梆子流传至今已有约200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叫做“河北梆子”,但它却不仅仅是河北省的梆子戏,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都有河北梆子剧团。相传,河北梆子脱胎于秦腔,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在晚清鼎盛时期,北至黑龙江,南到珠江,大半个中国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动。河北梆子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对京剧、评剧等其他剧种产生了一定影响。梨园名家裴艳玲在河北梆子艺术上卓有成就,最终成长为在梆子、京剧、昆曲等多个剧种都颇有建树的表演艺术家。
河北梆子分为生、旦、净、丑四行,与京剧相比,演出风格更为夸张奔放。“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在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赵涛看来,河北梆子音乐唱腔高亢激昂、直抒胸臆,武戏比重大、武打技巧高超,这些特征都是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直接反映。
“光踢腿一项,每天早起都要踢上300次,每次脚碰到头,坚持了30年”
夏日午后,来到位于石家庄闹市区的河北梆子剧场。一名花旦演员正在舞台上独自练习。只见她舞动着长长的水袖,认真地迈着步伐,口中轻轻吟唱戏词,完全沉浸在戏中。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很多演员一辈子跑个龙套、串个兵丁就过去了。能登台唱戏,离不开天赋加不懈努力。”赵涛说。
去年5月,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员郝士超荣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年39岁的郝士超生于石家庄正定县,幼时听到身边亲戚唱河北梆子,心驰神往,便央求家里人同意自己去学戏。9岁那年,他如愿进入河北省艺术学校开始练基本功——手眼身法步,下腰、踢腿、抻筋、拿顶、翻跟头……“光踢腿一项,每天早起都要踢上300次,每次脚碰到头,坚持了30年。”
光辛苦还不够,对于需要舞刀弄枪的武生演员,伤筋动骨似乎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排练一场耍斧子的戏,按照剧情设定,助手需要将斧子精准地扔给郝士超并由其接住。然而,助手失误,提前扔出斧子,斧子劈向了郝士超的脑门。尽管是特制的假斧子,但他还是因此受伤,额头上缝了12针。此外,还有如“扎九枪”这样的高难度动作,表演过程中与其说甩头的人甩得精准,不如说戳枪的人找得精准,演员们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技巧和默契的配合,更需要注意力时刻集中。
“每当动作做好了,观众就有掌声喝彩,所有的疲劳疼痛就值了。”郝士超说。
想开腔唱戏,则需另下苦功夫。郝士超回忆,当年为了排演《武松》,他专门找了团里的声乐老师练习声腔。整整一年半的时间,每天早晨起来练嗓子。“梆子声腔高,要找合适音,得不停地喊、不停地唱。声音是一种艺术感觉,经常练了好多天都找不到这种感觉,特别打击自信心,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千锤百炼,玉汝于成。训练艰苦,细节讲究,才能保证河北梆子戏的演出品质。
比如《夜奔》这出戏,难度很大。其中,接近半个小时的独角戏,主人公边舞边唱,气不喘,声不乱,且一个字不能错,没硬功夫真本事拿不下来。郝士超介绍,唱的时候眉目要有精气神。因为是赶夜路,前途未卜,后有追杀,双目需左右巡视,展现机警,这样表演,吸引观众目光。说到此处,郝士超又会心一笑:“有没有发现河北梆子戏台上的主人公个个星眉剑目、目光如炬?除了多年‘瞪眼’练习,还因为戴头冠的演员演出前就要包头,把头皮紧绑勒起来,眼角吊起来。”化装时候就要包起来,再加上演出的时间,往往一包就是六七个小时,而普通人包上两三分钟都会缺氧头晕。
“月弯弯,水弯弯,清风楼下是家园。好南关等你,等你年复年……”去年12月,河北省河北梆子现代戏《好南关》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光影交错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缓缓铺开。该剧由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5位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同台演出,以邢台好南关儿女奔赴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场浴血战斗为主线,再现好南关群众向前线输送棉花、药材等战备物资的难忘历史。
演出当晚,长安大戏院内座无虚席,除了北京本地观众,更有外省戏迷包了大巴车专程赶来,只为欣赏这一场戏曲盛宴。舞台上,演员们倾情演绎,台下观众亦是热情如火,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文武并重,方能尽显戏曲之魅力。河北是武术之乡,而河北梆子武打动作的丰富多样,堪称视觉盛宴。”来自上海的戏迷郑宁看完戏后,和其他票友热烈讨论动作细节。
“多年来,我们不仅深耕本土,还经常组织演职人员前往北京、天津等地参演。每次我们都会精心筹备剧目,抽调骨干力量,力求完美。”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出部负责人白七桥言语间满是自豪,“我见证了广大戏迷朋友们对这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有些戏迷甚至追着咱河北梆子剧团走,演到哪,就跟到哪,连轴看也不厌。”
河北各地老年大学、群众文化馆纷纷开设河北梆子课程,爱好者们自发组建的剧团越来越多
55岁的退休职工郑苏梅是邢台的一名河北梆子“发烧友”。若干年前,偶然在石家庄听到一出《孟姜女哭长城》,便深深爱上了这门艺术。
得知邢台市群众文化馆有一位退休的河北梆子演员公益授课,郑苏梅按捺不住内心的热情,即便当时不慎摔伤了脚,也拄着双拐前往学习。从此,每周末她都去学梆子、练身段,坚持了5年。郑苏梅除了经常外出看戏,还前前后后购买了包括蟒袍、凤冠、水袖等演出服饰、道具。
“别看河北梆子音调高、不好学,可我真心喜欢,练习就是乐趣。”郑苏梅说。
从此,无论是在家做饭、洗衣服,还是出门遛弯、骑行,郑苏梅走到哪唱到哪。为了练习,她带上随身听,反复聆听、模仿、练习精彩唱段,沉浸在每位戏曲演员独特的唱腔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苏梅的技艺日益精进。特别是孙子孙女们上了学,她有了更多时间,开始尝试登台演出。“我鼓起勇气参加了河北电视台的群众才艺展示栏目《绝对有戏》,历经多轮比拼,最终荣获银奖。”郑苏梅说。
如今,郑苏梅成了左邻右舍口中“唱戏的梅子”。平日里,遇到慰问社区养老院、商场演出、亲朋婚礼等活动,她还不时地上去唱几段。
河北梆子作为传统戏曲,如同岁月的陈酿,愈久弥香,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以往农村庙会,只要有河北梆子表演,每次都能吸引十里八乡的村民观看。如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城养老的人和退休老人越来越多,河北梆子也逐渐成为丰富城市中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食粮。
近年来,石家庄、保定、邢台等地的老年大学、群众文化馆纷纷开设河北梆子课程,邀请专业演员授课指导。中老年爱好者们则自发组建兴趣团体,志愿慰问演出,用热情与才华为社会奉献着一份份温暖与欢乐。
市民姜月玲退休后热心公益事业和互助养老。每个月,她都跟随公益组织前往城乡的养老院、敬老院,慰问那里的老人。“带着老人们包饺子,饭后我们几个会唱的志愿者还会献上一段河北梆子表演,老人们可喜欢了。”姜月玲说。
据她介绍,自己也是近几年才学的河北梆子:“自从投身于戏曲学习以来,我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心情愈发愉悦,也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生活因此变得更加充实。”
河北梆子剧目繁多,内容丰富,紧贴百姓生活与情感需求。众多演员通过举办校园巡演、社交媒体宣传等方式,加强与年轻群体的互动
近年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在挖掘和整理传统剧目、展现其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同时,还不断创作反映当代社会现实、贴近群众生活的新剧目,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比如我们创作的《李保国》,截取河北农业大学原教授李保国工作生活横断面的七个章节,包括进山、苹果套袋、资助学生、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等片段,展现李保国三十多年如一日,奋战在山区脱贫攻坚和科技富民一线的感人事迹,反响颇佳。”赵涛说。
如今,河北梆子剧目繁多,内容丰富,紧贴百姓生活与情感需求。浩如烟海的剧目中,除了《窦娥冤》《秦香莲》《花木兰》《钟馗》《穆桂英挂帅》等传统题材剧目,还有《江姐》《子弟兵的母亲》等革命题材剧目,以及《李保国》《耿长锁》《歌唱祖国》等展现当代典型人物、反映当今百姓生活的现代戏。
不仅如此,河北梆子积极拥抱现代科技。LED大屏幕如画卷般铺展,将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与精湛的戏曲表演完美融合,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赏体验。而灯光、舞美、音效技术的巧妙运用,更是将每一个音符、每一句唱词都雕琢得细致入微,让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焕发新生。
“如今,演出市场消费主体是90后、00后,而很多红色剧目中的革命先烈当年也是年轻人。”赵涛介绍,为让观众共情,剧院一方面在创作时把主人公塑造成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贴近年轻人审美需求;另一方面提升舞台效果,增强感染力。
众多演员通过举办校园巡演、社交媒体宣传等方式,加强与年轻群体的互动。“剧院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及快手账号都开着,经常性地推送演出视频以及戏曲知识。我们的演员经常在线上进行戏曲进校园公益展演,传播戏曲文化。”赵涛说。
今年“世界戏剧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新开大街小学开展“戏剧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河北梆子演员们为师生表演,引导孩子们感受传统戏剧文化的魅力。武生演员展示了唱、念、做、表、翻、打、扑等功夫技巧,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孩子们连连发出“厉害”“太帅了”的赞叹。花旦演员演唱了河北梆子选段《蝴蝶杯》等曲目,音乐伴奏下,优美的身段,婉转的唱腔,鲜艳的妆容服饰,将学生们带入戏曲情境之中。现场还设置了互动环节,演员们不仅耐心地向学生们传授戏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还邀请部分孩子上台,手把手指导他们完成简单的戏曲动作,共同参与表演,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热爱戏曲、传承文化的种子。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使广大师生加深对河北梆子这一地方戏曲艺术的了解,感受中华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新开大街小学校长范军凯说。
时代在不断发展,河北梆子也在坚守自身艺术精髓的同时,积极吸纳时代审美元素,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继续滋养着京津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8日 20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