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17:34:08 来源: sp20241205
新闻调查丨扁鹊医书如何重现于世?穿越千年走近“天回医简”
成都北郊的金牛区天回镇,地铁3号线从地下穿城而过,十字路口的军区总医院站如今人来人往。11年前,就在这里的地铁施工建设时,一个古墓葬群被意外发现。
这个后来以当地俗称“老官山”命名的西汉墓葬,先后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迄今我国唯一完整的西汉蜀锦织机模型、第一次大批出土的西汉成都漆木器等等。而更让史学界和中医学界关注的,是老官山3号墓中出土的900多支竹简,这是四川地区竹简类文物的首次发现,其内容后来被认为是失传已久的扁鹊医书。
201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针对老官山汉墓疑似竹简的堆积物,他们采取了一次性整体提取,运回实验室后再清理、鉴别的工作方案。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主任 肖嶙:拿到实验室以后,我们首先就要判断它是不是简,所以我们就从它最表面,轻轻地抽出那么一枚出来,放到盘子里面,把水浸泡以后,把它稍稍做了清洗,用药水进行了一个显色处理以后,发现了上面有文字,那就肯定了,这是一堆竹简。那个时候大家都非常兴奋。
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竹简出土后,通过初步释读,研究者发现,其内容包含许多医学术语,应是古代医学著作,后来它被命名为“天回医简”。在医简中,一个多次出现的人名引起了学者的注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室主任 顾漫:里面出现了“敝昔曰”,出现六处,每处是一段内容的开始。然后每一段以“敝昔曰”起首,但实际上应该整篇都是敝昔曰,都是来自敝昔的讲述。
那么,“敝昔”到底是谁?他的讲述又为何在天回医简中多次出现呢?
2014年,荆州文保中心研究员武家璧发表学术文章,提出“敝昔”与扁鹊通假。除了音韵学上的证据外,从语义上,武家璧经过考证认为,“敝昔”意为“头戴鷩冕的雉鹊”,这与汉画像石“扁鹊针灸行医图”上戴着帽子的人首鸟身形象符合。
2014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文物局共同立项,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等四家单位联合成立天回医简整理组,开启了对这批珍贵医简的整理研究。
天回医简整理工作
老官山汉墓3号墓共出土竹简930支。目前,超过800支还在成都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进行保存保护。过去10年,在成都进行竹简保护与信息采集的同时,在北京的竹简整理研究工作也在同步推进。
周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天回医简整理组成员,他也是一名书法爱好者。根据简背划痕的连续性,周琦完成了《刺术》的编连工作,但他说,简背划痕在天回医简其他书的编连中似乎并不奏效,编连工作最重要的还是内容的上下衔接。顾漫说,针对内容复杂、内容独立或头尾缺失的竹简,编连工作依然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竹简出土时的原始叠压关系,成为编连的重要参考依据。
2023年,在考古发掘十年之后,天回医简最终整理出版,一次性公布了与医学相关的全部资料,包括竹简的红外扫描图像、可见光彩色图像、释文、注释等等。天回医简的930支简被整理为8部医书,内容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等,构成了一门系统的医学体系。而其中有两部书被命名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这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扁鹊的著作。
根据顾漫的介绍,成书于汉代、时间晚于天回医简的传世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曾有关于《脉书》上下经的描述。顾漫说,在天回医简目前被命名为《脉书》上下经的两部书中,可以分别看到“气之通天”和“病之变化”相应的内容。
如果天回医简反映的的确是扁鹊医学思想,那么是谁将它记载并传承下来的呢?《史记》的《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仓公淳于意的事迹,他的医学与扁鹊医学一脉相承,其行医与授学时间与考古推断的天回医简抄录年代相差不远。根据学者研究,天回医简的用语多见齐语词汇,也就是当时山东地区方言特征,因此推测医书成书并抄录与齐地,这与仓公的行医地点相符。但是,史料中并没有仓公到过四川地区的记载。根据老官山汉墓考古,3号墓的墓主人下葬年代在西汉景武时期,年辈应与仓公弟子相当。根据目前的出土材料,考古人员仍然难以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和生前经历,与仓公或仓公弟子相关的直接证据也有待更多的研究。
天回医简研究工作
这件小小的髹漆经脉人像如今是成都博物馆的明星展品,它与天回医简一同出土于老官山汉墓3号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
经脉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体系。在一般认为成书于两汉的医学传世文献《黄帝内经》中,已经有了完备的十二脉体系。但人们并不了解其理论源头及演变。上世纪70年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简帛让人们看到了经脉理论更早期的面貌。
在天回医简整理组看来,天回医简中呈现的经脉理论补上了中间的缺环,但与传世文献《黄帝内经》相比,其内容又有所不同,这为重新认识和研究经脉理论提供了重要线索。
除了经脉理论外,天回医简中的《治六十病和齐汤法》记载了治疗风、痹、瘅、消渴等各类疾病的医方105个,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学者将它与时代稍早的马王堆汉墓出土医学文献和传世文献中的药方进行了对比研究。
据介绍,天回医简的《治六十病和齐汤法》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方制剂专书,反映了西汉时期方剂使用的实际情况,为考证经典名方的来源提供了珍贵资料。
随着天回医简的出土和整理,其临床价值到底有多大也备受关注,特别是书中所记载的成方制剂如今是否还能使用,引发了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专家认为,天回医简是我国出土的医学简牍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医学文献。天回医简的发现为研究早期中国医学的历史提供了新史料,也将为中医学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策划丨杜晓静
编导丨冯健 郑轶
摄像丨郭悦 高帅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