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探伤 不差分毫(工匠绝活)

发布时间:2024-12-05 19:39:42 来源: sp20241205

  【绝活看点】

  黄涛,中国铁路兰州局银川工务段探伤工。扎根一线20多年来,他发现各类伤损钢轨2600多根,参与制定了《钢轨外部轮廓机械伤损的判定标准》,先后参与23个技术革新及发明创造项目,坚持在平凡岗位上用心守护铁路安全。

  

  铁路钢轨边,黄涛(见图,本报记者张文摄)满脸汗水,他双眼紧盯仪器显示屏,徐徐滑动着仪器。一旦发现异常,他便立即对该段钢轨进行反复查验。

  今年43岁的黄涛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银川工务段的探伤工。工作20多年来,以毫米计的气孔、裂纹等钢轨伤损,很难逃过黄涛的眼睛,至今他已发现各类伤损钢轨2600多根。

  在兰州铁路机械学校就读时,黄涛便对钢轨探伤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次学校组织实习,他听见探伤仪在表面光滑的钢轨上发出“嘀嘀”的报警声,心里不禁产生疑问:“这钢轨看着好好的,怎么会出问题呢?”后来老师剖开钢轨,他才发现里边有个头发丝粗细的气孔。“用技术排查隐患,这工作挺有意思。”从此,他迷上了探伤技术,为提升业务能力,还买来《超声波探伤原理》等专业书籍仔细钻研,很快成长为行家里手。

  “探伤工要眼尖、心细,不放过任何疑问。”黄涛告诉记者,探伤工要对钢轨每个部件在显示屏上应有的正常图像烂熟于心。此外,探伤时,超声波探头会反馈各种波形,其中不乏干扰波、杂波,因此排除假信号、找出真问题,全靠探伤工日积月累的真才实学。如今,在调整探头、观测波纹、回放数据等探伤的各个环节,黄涛都总结出了相应的要领。“就像医生,手术做多了,自然就知道该在哪儿动手。”他说。

  刚参加工作没多久,一次在对包兰铁路线进行探伤时,黄涛发现探头有一段长约800毫米的失波现象,和日常常见的假信号回波极其相似。然而,凭借多年经验,黄涛认为这不像假信号,于是他对该轨段反复查探,还和其他地段的钢轨反复对比,他判断此处钢轨内部有劈裂纹。由于外观检查无异常,一开始,工友们都不认同黄涛的判断。最终,经过反复探查,这处裂纹被证实确实存在,相关隐患很快被排除,大家都对黄涛十分佩服。

  由于钢轨焊缝部位有扣件,光洁度也不高,加之焊缝轨底形状为坡面,因此焊缝探伤一直是钢轨探伤中的难点。为攻克这个难点,黄涛把工区的钢轨做成标本,调试好仪器后,在标本的各个焊缝之间反复推行、揣摩,逐渐掌握了焊缝的伤损出波规律、不同类型焊缝的伤损区别和探测方法等。一次,在包兰铁路线西大滩至暖泉段的探伤作业中,黄涛凭借自己研究的方法,在一处焊缝位置发现了一处极其隐蔽的疑似伤损。后来经过解剖检查,这段钢轨焊缝处果然存在一个约6平方毫米的夹杂点。

  20多年来,无论是炎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冬,黄涛都按时巡线、探伤,对一段段钢轨进行仔细检查。有一次,在大雪纷飞中,黄涛和工友们在巡线时发现了一处可疑点,为提高精度,他徒手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复核,双手被冻得通红皴裂,终于确定了该处伤损的具体情况。

  为提升探伤效率,黄涛在平时,还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以前,工友们每天肩背手提探伤工具进行巡线,极其消耗体力。为此,黄涛自己画图纸,到处跑加工厂,反复测试、试用,研制出便携式焊缝探伤小车,并得到推广运用。此外,他参与研发的无线遥控电动液压撅轨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增强了安全系数;他参与制定的《钢轨外部轮廓机械伤损的判定标准》,为这类伤损明确了判定标准……多年来,黄涛先后参与23个技术革新及发明创造项目,其中集成串列式扫查架荣获国家发明专利。

  2013年,银川工务段成立“黄涛探伤工作室”,提出“技术攻关、带徒传技”的理念。“熟手带新手,让大家都成为行家里手。”黄涛介绍,工作室已累计培养出探伤工技师和高级技师11名,工作室所在车间荣获火车头奖杯。如今,他习惯于把每次现场作业发现的典型伤损波纹拍成照片,制成PPT、短视频等,作为鲜活的授课素材,生动直观地向工友们分享经验……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8日 06 版)

(责编:卫嘉、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