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外医生的“公”与“私”:完成父亲未竟事业 为父扫墓以尽孝心

发布时间:2024-11-14 12:48:56 来源: sp20241114

   中新社 北京11月17日电 题:中国援外医生的“公”与“私”:完成父亲未竟事业 为父扫墓以尽孝心

   中新社 记者 李纯

  “作为医生,我也想到埃塞俄比亚去为当地的群众服务。从私人方面,我想到埃塞俄比亚亲自为我父亲扫墓,以尽我的孝心。”谈到自己的援外医疗工作经历,今年72岁的梅学谦如是说。

  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6日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作为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梅学谦讲起了自己的父亲梅庚年。

  梅学谦是家中第三代从医者。父亲梅庚年是中国第一批援助埃塞俄比亚医疗队的队长,1975年8月11日在埃塞俄比亚因公殉职。该国政府为其举行葬礼,专门建造墓地,立碑纪念。

  “我父亲从小生长在一个贫困的满族家庭,1937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有幸受到白求恩先生办的白求恩医科学校的培训,成为八路军、解放军的军医。”梅学谦回忆说,父亲转业后带着两马车家当来到河南,建立了安阳专署人民医院。

  建院过程中,梅庚年带领医院在河南省开展了第一批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为安阳地区建立现代化的医疗体系作出了贡献。

  敬业是梅学谦对父亲的评价。凭借对自身专业的执着,梅庚年在河南地区开创了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闭室分离术,以及食管癌、贲门癌的治疗。援外工作期间,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救治了许多非洲病人,最突出的是一例巨大甲状腺肿瘤,受到了各方的赞扬与认可。

  梅庚年以身殉职,让梅学谦产生了完成父亲未竟事业的念头。于公而言,作为医生,他也想去埃塞俄比亚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这其中也有一点“私心”,“我想到埃塞俄比亚亲自为我父亲扫墓,以尽我的孝心。”

  1998年至2000年,梅学谦参加了中国第十批援助埃塞俄比亚医疗队。工作期间,他利用医疗队的团队优势,在胸外科、食管癌、胃肠肿瘤等方面开展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受援医院的技术空白,并帮助其培养技术团队。

  数据显示,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已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提高了受援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同时培养医疗人员10万余人次,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梅学谦认为,通过60年持续不断的援助,中国与非洲众多国家建立了友好的感情,深化了交流,增进了友谊。

  这位72岁的中国援外医生也提到,援外医疗队队员必须具备坚强的体魄,熟练运用受援国官方语言,精通本专业医疗技术,能够独立解决医疗工作中的疑难杂症问题。希望年轻的中国医生们走出国门,施展才能,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完)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