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习近平总书记赴上海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纪实

发布时间:2024-12-06 02:40:04 来源: sp20241206

  新华社上海12月4日电 题:努力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习近平总书记赴上海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纪实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刘士安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万里长江如同一条巨龙飞向浩瀚大海,上海恰似高昂的龙头,以腾空之势不可阻挡地奋勇向前。这是上海地理位置的形象描绘,也是其经济地位的生动写照。

  11月末1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考察。这次来,他心里装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事关中国发展全局的大战略;装着加快建设“五个中心”,这项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牵挂着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大事小情。

  总书记一路走来,无论是考察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还是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看的、问的、想的、讲的,都没有离开这些话题。

  使命如炬

  “把上海建设成为‘五个中心’,是党中央全面研判国内国际形势、统筹把握改革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

  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到后来的“四个中心”,到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明确提出“五个中心”建设的总体框架,再到2017年底国家明确上海“五个中心”的功能定位、2023年10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的意见》。这项重大决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上海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不断承担更多、更大、更重使命的过程。正因如此,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时就指出:“我们必须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

  有大视野才有大格局,有大格局才有大作为。总书记这席话,充分展现了对“五个中心”建设战略谋划的高点站位和远大追求。

  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浦东是前沿阵地。2007年3月,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仅一周,习近平同志就开启19个区县的全面调研,第一站到的是浦东。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第一站还是浦东。

  浦东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烂泥渡路”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繁华的商圈、密集的金融机构、林立的研发大楼、往来穿梭的车船……这里就像一颗强劲搏动的心脏,源源不断地向四周输送着金融血脉和发展动能。

  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总书记走进期货交易大厅,屏幕上红绿相间的数据,跳动着指导上下游成千上万家企业投资交易的“上海价格”。

  上市品种交割品的展台上,原油、纸浆、橡胶、铜、铝、镍……这家交易所还是个“90后”,成立不过20多年,却成绩斐然,成交规模多年来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全球第三大期货交易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落到橡胶上。

  国内橡胶资源曾十分匮乏,有“一粒胶种一两黄金”之说。而今日,我国成为全球橡胶的主产国之一,“上海胶”全球定价中心加快形成。总书记听了颇为感慨:每一个期货品种背后都有一个行业支撑,上期所的跨越发展离不开中国国力的蒸蒸日上。

  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总书记关心了多年。听闻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于今年8月上市,成为我国首个服务类和现金交割的期货品种,总书记表示肯定。

  往事如潮。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绪回溯到16年前。他对大家说:“我在上海工作时,抽了一天的时间,跑了好几家金融机构,其中就包括上期所。当时期货还在摸索阶段,现在已经在亚洲、在国际上举足轻重了。我们也因此看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正确、步伐稳健、前景光明。要再接再厉。”

  对科技创新,总书记始终放在心头。离开上海期货交易所,他来到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令人目不暇接,怦然心动。

  习近平总书记细致察看每一个展位,在智能机器人面前停下了脚步。他饶有兴致地看着一个机器人“秀”起灵活的“手指”,脚步稳当地“走”过来。“这项技术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准?”“从实用的情况看,已经铺开了吗?”问得细致,思得周密。

  看完展览,总书记有感而发:“上海取得的这些科技创新成果,让我感到很踏实,有了更大的信心、更足的底气。”

  从一颗螺丝钉也要进口,到大国重器彰显大国底气,历经几十载的拼搏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展厅里,来自各行各业的科研人员代表齐聚一堂。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今天的科研领域硕果累累,江山代有才人出。总书记抚今追昔:“要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书写“五个中心”建设华章,需要有凌云之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新期待,也成为上海“五个中心”的功能新定位。随着“五个中心”建设的加速推进,上海这颗“东方明珠”,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初心如磐

  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瞻仰,重温我们党的梦想启航。他在“作始也简,将毕也钜”的字迹前凝思,在一幅清末《时局图》前喟叹,在巨幅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

  百年风云,沧海桑田。时代在变,初心不变。

  曾经,建筑密、人口稠、房屋挤、道路窄、绿化少,“大城市病”一直困扰着上海。当年在上海工作,习近平同志就放心不下市民的住房困难。周末,他常到老旧小区去走一走,到里弄去转一转,琢磨琢磨那些“老大难”问题怎么办。

  党的十九大后,总书记在上海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外来人口占比高的闵行区,来看一看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力度,上海的步子又稳又快。现在全市累计建设完成31.6万套(间),距离“十四五”时期计划新增建设筹措47万套(间)的目标越来越近。

  阳光正暖。总书记走进出租房社区。

  郑岚予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了两年多,在这里租了一套两室一厅。她和母亲热情地将总书记迎进租赁的新居。

  “租金贵不贵?”“不贵,住得很舒服。”推窗见景,屋内布置得很温馨,郑岚予笑容灿烂,“感谢党和政府,让我在上海有了一个家。”

  “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正让更多“新上海人”实现“安居梦”。

  另一栋楼是宿舍型出租房源,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个双人间。

  这里住着敬老院的两名护理员。书桌、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租户钱丽丽来沪十多年,一度为租房难、租房贵而发愁。今天,她欣喜地说:“这里租金便宜,卫生间的热水都是24小时的,上下班路上只花十来分钟。我们很满意。”

  隔壁是个四人间。租户都是附近物业公司的保安。他们向总书记打开了话匣子:“这里有公共的厨房、洗衣房、浴室,还有会客室,外面有羽毛球场、篮球场,蛮好、蛮好!”

  “下一步你们有什么打算?”总书记亲切问道。

  来自山东临沂的苏元宝说:“再发展一下,我就把老婆孩子接过来,在这里租个一居室。”来自安徽宿州的吴涛说:“我想考个证书,再找个女朋友,在这里安个家。”

  “好啊!扎根,落户,发展。”总书记微笑着说,“你们也是上海的建设者、贡献者,所以上海也要关心你们。”

  要离开时,社区居民纷纷围拢上来欢送。

  “我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到闵行来调研了一天。这次再到闵行来,看到整个面貌焕然一新。”习近平总书记言辞谆谆,“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一个城市的温度,在不弃微末的建设中累积,靠不舍昼夜的发展去呵护。室内、室外,上海在紧凑的空间里腾挪,努力给百姓多一些公共区域。这座城市,公园加速“生长”,5年间从243座增加到了670座。总书记深刻指出:“把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建设好、治理好,要有大格局、大思路,也要有精细化思维和‘绣花’功夫。”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始终望向人民:“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要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要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人民城市的本质属性”。

  布局如棋

  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的重视,由来已久。

  在浙江工作时,他就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努力;在上海工作时,主动挑起龙头带动的担子;到中央工作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总书记分别于2020年8月和这一次,主持召开两场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

  在总书记的亲自谋划、持续推进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这次座谈会,与会者拿出的发展成绩单,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注解:

  多年来,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保持在1/4左右,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30%。

  2022年,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25.4%;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25%;进出口总额占全国35.8%;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40.1%。

  2023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国31.1%;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60%、1/3和1/3,新能源汽车产量约占全国2/5、全球1/4;在建和已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约占全国1/3,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占全国26.4%;外贸总额占全国36.7%,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占全国40%左右。

  高铁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3倍,营业里程占全国1/6。

  ……

  总书记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比喻为引领中国发展的“三大引擎”,其中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之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这是党中央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定出的新目标。

  时隔三年的前后两次座谈会,从“扎实推进”到“深入推进”,会议名称的差别背后,是党中央对这项国家战略持续深化升级的要求。如何抓?总书记给出了答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

  座谈会上的新部署,看一域,亦观全局;看当下,亦谋长远。总书记提出四个统筹、五大举措,如弈子,思虑深远。

  四个统筹蕴含深刻系统观念:“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

  五大举措彰显深远战略考量:长三角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

  两相对照,创新、机制、协同、生态……这些词汇的重叠使用,鲜明昭示着长三角的下一步发展走向、战略举措,导向十分清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绝不只是形式上的组合,而是一次由表及里的重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在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中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壮大整体实力,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在做乘法。

  看创新,长三角汇聚了国家许多压箱底的战略科技力量。如何疏堵点、破卡点,把“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改革创新化为区域活力?总书记指明方向:“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发展共同体。”

  看开放,得区位之优势,有开埠兴市之先机。长三角区域一直是改革开放前沿,视域广阔,吞吐万千。总书记强调:“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看生态,长三角区域产业富集、城市密集、人口聚集,生态空间相对拥挤,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这次座谈会,总书记基于现状,鼓励三省一市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区域绿色制造体系,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发挥示范作用。

  ……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

  总书记嘱咐大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篇大文章,要下大功夫,更靠长功夫。要坚持稳中求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只要认准是正确的事情,就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干下去,决不半途而废,决不南辕北辙,决不回头倒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就要这样,一步一步往前走、一项一项往前推。”

  积跬步以至千里。这次座谈会,将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一个深化升级的新阶段。在万千瞩目中,三省一市已开始新的奋斗,合奏一场高质量发展盛大协奏曲。

  中国和世界,期待着这里的新奇迹。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