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李明洁:月光马的中秋仪式感从何而来?

发布时间:2024-11-15 01:19:11 来源: sp20241115

   中新社 北京9月14日电 题:月光马的中秋仪式感从何而来?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李明洁

   中新社 记者 金旭

  “中秋拜月”是中国主要民俗之一,记录明清时期北京中秋节俗的文献尤其丰富。在古代,月上梢头,北京千家万户会在庭院摆放各式果品,供上月光马,为家人祈福。拜月仪式后,全家围坐,团圆欢庆中秋节。

  月光马是什么?它是怎样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崇拜的?又对人们庆祝中秋的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李明洁就此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引领我们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简称“哥大”)东亚图书馆的珍档“中国纸神专藏”中探寻答案。

图为苏州圆形月光马。受访者供图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哥大东亚图书馆为何设有“中国纸神专藏”?是否有和中秋节相关的“纸神”存在?

  李明洁:“纸神”是Paper Gods的直译,在英语中是中国各类民间纸质神像的概称。美国哥大的“中国纸神专藏”由安·斯旺·古德里奇女士(Mrs. Anne Swann Goodrich,中文名为富平安)捐赠,共200多幅藏品,是1931年她在北京东四牌楼的“人和纸店”将所有卖品一次性购入所得。富平安撰写大量相关民俗笔记,记下了每件藏品的信息、收集时间、地点、经手人和使用者经验。由于收集时间和地点明确单一,收集手段不挑选、无遗漏,为研究20世纪30年代北京的民间信仰和生活,提供了可贵的历史学证据链。

  纸马和门神都属于广义的年画,是民间工匠制作的适应节俗与民间崇拜所需的风俗图像。中国民间美术研究专家王树村称,纸马的说法是由过去祭祀天地神灵、创业祖先时,必附一匹马的图样作为受祭者的坐骑以便升天而来。后来人们把祭毕焚化的各种神佛图像,统称作“纸马”。随着现当代生活方式的变迁,纸马逐渐淡出,目前仅在一些地区留有遗绪,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义位列木版年画保护之列。

  在纸马中,有一大类属于自然神崇拜,其中就包括为中秋节祭祀月神特制的月光马。由于用后即焚的使用习惯,包括月光马在内的纸马难以自然地系统存世,藏家的收集也往往随机随缘,也就造成了适用于历史考证的系统民俗版画实际上较为罕见。哥大“中国纸神专藏”因而成为难得的珍档。

   中新社 记者:月光马的制作如何围绕月亮崇拜展开?样式是否存在地域差异?

  李明洁:月光马的制作使用民间木刻版画的技艺手法,通常采用梨木或枣木作为雕版。纸马大多以单色出现,但为体现节日仪式的庄重,人们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制作更为复杂精美的彩色月光马。

  月光马是一个符号极为繁复的综合图像。北京地区的月光马大多为分段式,最下面部分的“广寒宫”围绕月宫形象展开,是月光马的“必选项”。其中,内切圆代表月亮,玉兔执杵捣药,左向人立的画面成为核心标识。在圆形之外的长方形四角,常见彩云、海涛、山峦交织,寓意月神升降。此外还会增添月光菩萨、观音、四大金刚等神祇形象,使得图像更加丰富。这些都体现出广寒宫是庄严圣殿,是拜祭和寄托的人心所向,也间接反映出中秋节本就是围绕着月亮崇拜的多重叙事的合流,证明了在民间崇拜中,道教、佛教和依托于神话传说的民间信仰实际上杂糅于一体的事实。

  各地区的月光马各具特色,在北京,“广寒宫”是众神簇拥的固定格套,兔子的图像是月光马上的焦点和重点,而民间艺人制售的“兔儿爷”更是突显了这一特质。在河北、内蒙古等地,嫦娥奔月的传说深入人心,月光马的主角也自然成为嫦娥;在苏州,月光马多为圆形,常以“唐明皇游月宫”为主题,象征夫妻和睦相处,也寓意家庭子孙繁盛。

图为20世纪30年代北京中秋节庆活动中的月光马。(受访者供图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慨允使用)

   中新社 记者:在北京,拜祭月光马有哪些仪式?民众的祈愿如何影响月光马的呈现?

  李明洁:“月神”掌控潮汐、指导农事,是丰收守护神。中秋节适逢秋收,人们用够多够好的农产品酬谢大自然的眷顾,还会准备兔子喜食的带枝毛豆、借喻月神莲座的莲藕,还有象征永生的鸡冠花……月光马中广寒宫的图案规定了祭品中的必选和可选品种,甚至供品的摆放位置以及切割与分享的方式。

  拜月仪式中最重要的行为是跪拜并许愿,都必须“面对神灵”,实际上就是面对月光马。仪式中的“眼神交流”本质上是对自我愿望的反省。既然神灵“看着”我们并准备倾听和帮助,我们就必须真切、诚实地面对自我的愿望。

  “请”来的纸马作为核心元素,与祭拜的象征性供品联合起来,构建起人与神之间的当下“关系场”。中秋时节,月光马被张挂起来,一下子就转化了日常的生活空间和工作场所的性质,家庭、商铺和工坊由此成为临时性的拜月“圣坛”;而多变灵活的拜祭场所也需要与之相适宜的神圣标记,月光马的尺幅因此也有大有小。月光马的张挂,意味着临时祭坛的确认;而拜月之后,月光马被焚化,则标志着临时祭坛完成了礼仪功能。礼成神退,临时祭坛在拜月时所强调的神人关系回调至原有工作生活场所中的日常人际关系,与亲友分享月饼和供品的环节才可以开始。

  学者萧放指出,明清之际,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月光马同样也在变化中展示着人们的品位和价值观。例如,财神形象出现在家族团聚的中秋节仪式中,寓意对尘世幸福的向往;带关公形象的月光马,在祈财的同时表达了对商业公信的推崇,为商家首选。

   中新社 记者:如今,月光马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对人们庆祝中秋的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

  李明洁:从“中国纸神专藏”可见,“请月光马”在20世纪30年代北京中秋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百姓通过请纸马拜仙神,无非是想借助民间的祭祀仪式来驱魔避害、祛病消灾;期盼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子孙绵长;表达对信仰的虔诚,以求得神灵保佑和心灵慰藉。

  当下,很多人已经不了解月光马为何物,但和月光马相关的习俗还是保留在各种中秋节俗的细节里。月亮、嫦娥和玉兔的形象转移到了月饼模子或者月饼盒上,成为最常见的装饰图案。月饼和水果仍是中秋佳节最受欢迎的食品和礼品。2022年中秋在青海、甘肃等地的调研显示,当地拜月时仍保持着将西瓜或者蜜瓜切成莲瓣状的习俗,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这实际上是月光菩萨宝座的隐喻。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观念的更迭并没有改变中秋节敬畏自然、推崇家庭价值的文化内核。

   中新社 记者:在您看来,对哥大收藏的月光马进行解读和研究,为探究中国民间信仰与文化记忆,以及中外文明交流带来了哪些启示?

  李明洁:以月光马为依托,还原以纸马为标志物的节俗生活并重估其历史价值,有助于准确理解民间信仰与文化记忆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民间信仰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身份认同中所扮演的角色。

  民间祭祀仪式中的艺术产品,本质上都是为了表明被祭祀者的象征意义或祭祀者的精神诉求,是价值观的载体。当民间信仰仪式本身残破消失之时,月光马从民俗用品转为民俗文物,它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曾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图像物证,告诉人们应该相信什么以及如何去相信和实践,而不是纯粹为了感官上的赏心悦目。其现实意义在于,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每逢中秋,家人团聚、拜月祈福,祝祷风调雨顺、天人圆满,节俗的社会功能及所践行的价值观一脉相承。

  包括中秋节在内的中国民俗节日,在海外华人社区也得到了庆祝和传承,并受到当地其他族裔的喜爱。而在海外流传的民俗文物通过新的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将有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完)

  受访者简介:

  李明洁,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博士生导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访问学者。近年来致力于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中的汉学收藏和民俗资料的调研,尤其关注视觉记忆的研究。著有《神交: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纸神专藏”研究》(商务印书馆,2024年,即出)等。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