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6:59:49 来源: sp20241123
人民网北京12月30日电 (记者许维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方式日益丰富且便利。今年10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公布(以下简称《条例》),旨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据悉,这是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条例》共七章60条,重点规定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和沉迷网络防治等方面的内容,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在《条例》即将正式实施之际,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措施?从业者应如何更好地发挥“守门人”的作用?如何在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同时,保护他们的信息权益并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研讨会。人民网记者 许维娜摄
28日下午,人民灵境研究院与灵境·游戏实验室共同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特邀了行业协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就该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多位专家表示,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其涉及的方面包括政府监管、家庭教育、学校防护措施以及企业的法律责任,还包括网民的自我约束。这项任务并非仅由某一方独立承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使整个保护体系变得脆弱,从而大大降低保护效果。因此,与会专家呼吁社会各界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付出努力,共同应对和解决这一新兴问题。
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副秘书长郑南认为,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社会压力大、人际关系需求等因素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世界。因此,家庭和社会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提供更多的网络行为监督以及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机会。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行为的监管和保护,以确保他们能够健康、安全地使用网络。
全国网络文化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网络治理与国际合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波表示,信息保护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从监管、社会组织和标准委员会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除了网络产品和服务外,网络沉迷还与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学校的监督以及社会的关注密切相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从未成年人的用网习惯、生活特征、心理特征、人际关系特征、家庭教育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她表示,那些在早期就开始接触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自我娱乐时间、朋友圈较为有限、缺乏自信感、常感孤独寂寞、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家庭交流较少、父母陪伴时间不足、父母过度上网的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短视频、网络小说以及网络游戏的吸引,因此需要得到特别的重视。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难的就是身份识别问题。一旦我们能够准确地识别出未成年人,后续的保护措施就会更加容易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刘晓春表示,例如,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专门的游戏模式、限制直播和打赏充值等权限。建议,加强身份识别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便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亲子关系越亲近,未成年人就会越少地依赖网络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上网动机就会减弱。良好的同学关系也可以减少未成年人对网络满足心理需要的依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文珺提出,网络引导和网络保护要采用系统化的视角,除了政策引领和企业履责外,促进家庭、学校、网络的良性互动,才能在满足未成年人使用网络学习、娱乐、社交等正常需要的同时,减少未成年人对网络的依赖。
中国音数协发布的《2023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目前企业的技术手段成效显现,但冒用账号等现象难以完全杜绝,仍需持续技术升级,完善系统功能。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企业积极进行创新探索,主动开展更全面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例如,网易游戏为渠道服接入了AI未成年人保护巡逻技术及人脸识别机制。针对大额消费、高频消费以及疑似未成年人等高风险行为,在支付环节调起了人脸识别功能,以增加认证频率。此外,还有不少游戏公司设立了内部审查团队,以加强对其游戏产品及官方社区的内容监管,致力于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责编:郝帅、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