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稳连心桥 画好同心圆(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发布时间:2024-11-27 10:25:12 来源: sp2024112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南站社区的八角木楼里,“鼓楼议事”接近尾声。

  “打水的事,最大不过芭蕉叶。”南站社区的“款师”杨显清娓娓道来,“侗族老话说,‘共住一条江,有事大家帮’。”

  “远亲不如近邻。各退一步,邻里和睦。”程村派出所民警杨柳真诚劝解。

  “都不用再劝了。乡亲们都要打油茶,以后这山泉水,我们一起用。”有居民带头响应,众人点头。

  “都没问题了?那可就敲鼓喽!侗鼓一敲,握手言和!”侗族“寨佬”发了话,鼓声响三下,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爽快地握手言和。一场持续5个月、由打山泉水的小摩擦而升级的村际矛盾,被成功化解。

  鼓楼是侗族群众聚会议事的传统会堂,按侗族习俗,村置一楼,楼置一鼓,凡有大事商议、起款约定,均会击鼓为号,“款师”“寨佬”则是侗族村寨中熟悉村规、颇具威望的人。

  在杨柳眼中,鼓楼也是基层治理的“全新课堂”、调解矛盾的“第一现场”。她所在的程村派出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工作全过程,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当地基层治理实际相结合,联合“款师”“寨佬”,将调解室“搬”到社区鼓楼里,普法讲法、化解矛盾。今年以来,程村派出所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5起。

  “我是瑶族,也会说侗语。在服务群众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身到、心到、情到。架稳连心桥,才能心相通、情相融。”杨柳说。

  南站社区是广西第三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了脱贫群众两万余人,其中侗、苗、壮、瑶等少数民族群众占94.52%。原本互不相识,如今因缘际会。如何让陌生人成为“一家人”?

  治理注重细节,让乡亲心贴近,增强归属感。

  开展篮球赛、“多耶”(侗族大型集体舞蹈)、“月也”(侗乡社交习俗,集体游乡做客)等文体活动,吃一桌宴、听一曲笙,让大家关系更近;组织“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从清洁家园到稳岗就业,让大家心气更足。2022年,南站社区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居民更有自豪感。

  服务靠前一步,让群众少跑腿,增强获得感。

  在南站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医保便民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杨永宜用侗语耐心指导群众激活医保电子凭证。不到10分钟,居民杨艳良已经为全家人办好了手续:“窗口工作人员指导得很清楚,以后看病更方便了。”

  在小额贷款窗口,汉族姑娘莫秋婵在为壮族老乡介绍贷款手续:“只要把这些材料交齐,我们替您去县里送材料、跑手续,您回家等消息就好。”

  就业多想几招,让百姓能增收,增强幸福感。

  南站社区推行“转移就业+‘万亩茶园、生态产业园、生态工业园’+‘微车间、微田园、微市场’+公益岗位开发”的后续扶持模式,就业人数达10340人。

  “换位思考、到位服务,才能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好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南站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吴益华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4日 07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