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尊重才能更好交流(中国道路中国梦·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发布时间:2024-11-25 00:41:20 来源: sp20241125

  学术上不断突破的同时,让更多人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促进各国民心相通    

  

  绵亘万里,延续千年。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窗口,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中亚地区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间地带,见证着古代文明交往交融、互学互鉴的历史。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1999年,我带领西北大学考古团队,以“寻找古代月氏人”为切入点,走上了丝绸之路。在此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我们数百次往返于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基本确认以新疆东天山地区为中心分布的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期间的游牧文化,属于古代月氏人西迁前的文化遗存。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和丰富了“古代游牧聚落考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游牧考古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考古研究中,我们逐步确立了“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的学术设想。2007年,考古团队在东天山地区发现了疑似月氏王庭遗址的“石人子沟(东黑沟)遗址群”,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是,要想确认这一考古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就必须沿着大月氏的西迁路线找到遗存。只有“走出去”,开展境外考古,掌握一手资料,才能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相印证。2009年起,我们进入中亚地区开展考古工作。10余年间,相继发现和确认了古代康居、月氏、贵霜文化的特征和分布范围,在古丝绸之路重大学术课题研究上取得了突破。

  古丝绸之路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做好今天的考古研究工作同样需要相关国家相向而行。费尔干纳盆地在中亚东部,是古代大宛国的所在地,如今分属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此前,三个国家的考古研究缺少交流。例如,古代大宛盛产汗血宝马的贰师城究竟在哪里?三个国家各有说法。我们与这三个国家的学术机构分别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于2019年在西安举办了费尔干纳盆地考古工作座谈会。参会的四国学者达成共识,在原有双边合作的基础上,发展多国合作交流机制。当年9月,我们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州,举办了首次费尔干纳盆地考古四国联合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取得很大收获。

  从事这么多年的考古研究,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相互尊重才能更好交流”。近代,外国考古学家和探险家在我国进行了不少掠夺式考古,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遭遇和痛心记忆。以史为鉴,我们在中亚考古工作中,推行“考古发掘+遗址保护+人才培养”的工作模式,所有发掘过的遗址都认真进行了回填保护,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所在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事实证明,以心换心,才能心心相印。

  奋进新征程,对古丝绸之路的考古工作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学术上不断突破的同时,让更多人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促进各国民心相通,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作者为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教授,本报记者张丹华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6日 05 版)

(责编:袁勃、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