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1:31:53 来源: sp20241117
图①:陕西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一景。 刘新红摄(影像中国) 图②:国家大剧院戏剧场。 王 萌摄(影像中国)
核心阅读
今天,演艺新空间的出现不仅带来艺术创作演出的空间变化,也意味着艺术跨界扩容和观演关系的深刻改变
演艺新空间中的表演艺术联动多种业态,打造“演艺+”体验新场景,成为激活文化消费的新动能
演艺新空间的建设,是艺术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需要有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创新理念与意识,也需要有打造精品的决心和毅力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34.2万场、票房收入315.4亿元、观演人次1.11亿,相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21%、84.2%、188.5%,演出市场实现较快增长。其中,特别提到要顺应趋势,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建设“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
近年来,演艺新空间成为舞台艺术创作新趋势和文旅融合新形态。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的演出场次超过10万场,观众超过800万人次。仅上海市授牌的演艺新空间数量就达到100家,年演出场次占全年营业性演出总场次的30%以上。截至2023年底,北京、上海、重庆、海口、大连等地出台了关于演艺新空间的相关扶持政策,推动演艺新空间健康快速发展。
推动传统焕新和艺术创新
上世纪80年代,小剧场的蓬勃发展引发业界对艺术创新的思考。今天,演艺新空间的出现不仅带来艺术创作演出的空间变化,也意味着艺术跨界扩容和观演关系的深刻改变。
不久前,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在短视频平台走红,吸引很多年轻观众走入剧场,感受戏曲魅力。《新龙门客栈》与传统戏曲不同,尤其是舞台设置——之所以叫“环境式越剧”,是因为它打造了与同名电影中相似的客栈环境,舞台为客栈内部结构,观众席为客栈用餐区域。演出区域设有升降台,可以根据剧情发展改变舞台场景,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新的舞台形式打破了原有的限制,观众能够更好地接收舞台上演员传递的信息,从而与舞台叙事达到极佳的共情效果。对年轻人来说,逼真的场景呈现和熟悉的经典剧情降低了戏曲欣赏的门槛,新颖别致的形式、富有魅力的角色,润物无声地让年轻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北京77文创园内,全景沉浸互动剧《大真探赵赶鹅》驻演数月,场场爆满。剧场中有150多个座席,被分为了羊汤馆、西餐厅、歌舞厅等多个空间,观众也被分派了不同身份,用不同道具与演员互动,开启紧张有趣的探案之旅。结束北京的驻演后,剧组继续在南京、天津等地巡演,同样一票难求,网上还流传着戏迷手绘的选座攻略。舞台形制、观演关系的变化,让观众获得不同于以往、更加丰富细腻的观剧体验,这对当下的年轻人尤其具有吸引力。在演出内容上,这些演艺新空间的新式剧目,主要来自青年艺术家的创造创新。分布在城市商圈、园区、楼宇、街巷、剧场中的演艺新空间,见证了创意的迸发,也为青年艺术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平台,成为艺术创意和青年人才的孵化器。
带动文化消费和艺术全产业链开发
今天,人们来到剧场不仅可以观剧,还可以点上一杯剧目联名特调饮品,体验戏剧主题餐食,在精心布置的戏剧场景中拍照、打卡。这里的演艺新空间,不仅是戏剧空间,也是社交和消费场所。在北京,当你来到与千年古刹天宁寺一墙之隔的东方艺空间,既能在剧场里欣赏到国家级院团带来的高品质舞台作品,也能在剧场外的草坪和楼台体验户外演艺、文创市集和艺术展览。在上海,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的常驻剧场周边空间引进了主题餐厅、酒吧和民宿,形成了演出娱乐休闲相结合的特色演艺街区。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联手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共同推出的新空间戏剧《猫神在故宫》,单独开辟一个新空间作为剧场,分为预演区、主演区、出口商店3部分,打造融展、演、商于一体的创新空间模式。从走入预演区那一刻,观众就进入了“后花园”,表演就已开始,随后步入主演区,走进宫殿场景,剧情随之展开。除此之外,在天桥艺术中心每层都设有艺术装置、手工坊、下午茶、文创等IP相关产品和体验项目,丰富了戏剧产业链,打通了文化消费新场景。这种演艺新空间项目注重通过复合型场景营造来增强观众的获得感,与演出相关的互动、文创及社群活动也是剧目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强化观众对作品的体验和认知。
当下,演艺新空间进驻商场也成为新兴的文化消费品类。从瑞虹天地月亮湾到北外滩来福士,从中山公园龙之梦到合生汇,仅仅两年时间,开心麻花就在上海多个商业综合体内拥有了自己的演艺空间和驻演空间,打通演艺和消费的边界。在陕西西安,总面积2.4万平方米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涵盖当地小吃、主题文创、特色演艺、沉浸游戏、场景体验等多种业态,让游客尽享唐风唐韵。
演艺新空间中的表演艺术联动多种业态,打造“演艺+”体验新场景,成为激活文化消费的新动能。在演艺新空间不断涌现的过程中,舞台艺术与生活消费双向融合,拓展了演艺产业链,构建了消费新场景,培育了文旅新业态。
助力文旅融合和城市更新
演艺新空间的空间形态丰富多元,可以是传统小剧场的创新运营,可以是剧院公共空间的开放拓展,可以是文博古建戏楼会馆焕发新活力的演出,也可以是胡同街巷深处“小而美”的戏剧发生地……当前,演艺新空间没有统一定义,但业界有一些基本共识,那就是演艺新空间要基于城市发展需求和区域定位,结合区域文化根脉、消费特点和空间资源进行建设。深耕城市沃土,创新内容与运营,是演艺新空间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打造演艺新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式。在北京前门西河沿街220号,推开两扇朱漆大门,一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纯木结构二层戏楼出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正乙祠戏楼。正乙祠历经岁月沧桑,见证了戏曲的兴起与发展,后虽进行了修复,却一度入不敷出,难以为继。2019年,北方昆曲剧院接收正乙祠后,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了全面修复,大幕重启的百年戏楼正乙祠锣鼓声再次响起。正乙祠的“重新开张”,正是得益于“会馆有戏”项目。几年前,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提出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湖广会馆、安徽会馆、颜料会馆、临汾会馆等陆续上演精彩演出,百年前会馆里“乡人欢聚看乡戏”的热闹场景得以重现。结合昆曲元素和场地条件,正乙祠积极开办名家讲座、拍摄纪录片、举办非遗展览,更策划推出“昆曲下午茶”,打造全新的文化消费场景。未来会馆演艺新空间将带动周边名人故居、文化场所及文化街区的整体活化发展。
位于上海黄浦区汉口路的亚洲大厦在人民大舞台原址上兴建,本身自带戏剧基因,但多年来一直作为写字楼使用。2020年,一部环境式驻演音乐剧《阿波罗尼亚》的走红,让坐火车、打“飞的”、拖着行李箱来看戏的观众络绎不绝。之后,优质民营剧团不断涌入,音乐剧、话剧、舞剧等不同类型驻演陆续在亚洲大厦“安家”,21层建筑中有多达19个小剧场。亚洲大厦从一座商业办公楼转型为垂直生长的戏剧街区,甚至成为上海密度很高、人气很旺的文旅新地标。无论是古建新生,还是商圈活化,将表演内容与建筑形态、历史文化结合,依据空间设计创新演艺内容,激活空间资源,是艺术赋能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式。
当下的文旅融合是主客共享的。文旅目的地既要服务外来游客,也要服务本地居民。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商圈的演艺新空间的崛起,适应了“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需求,也在推动不同社区、街区之间的合作。从商业产业到公共文化,表演艺术依托新空间,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演艺新空间的建设,是艺术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需要有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创新理念与意识,也需要有打造精品的决心和毅力。以演艺新空间的建设为契机,推进演艺产业与时俱进,进一步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值得期待。
制图: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3日 20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