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在“运河之眼” 寻找新晋“万亿之城”的成长密码

发布时间:2024-11-18 10:27:22 来源: sp20241118

  常州有很多和运河有关的故事可以讲。如篦梁灯火里的古老繁华,或青果雨巷中的诗意绵长。

  而我们今天想讲的,是一个隐藏款。隐在大运河边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的老厂房里,藏着常州工业的百年荣光,和“万亿之城”的成长密码。

  跟随“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常州大运河工业遗址展览馆,仿佛走进了历史深处。

  2600平方米的空间里,陈列着中国第一台280单缸柴油机,服役了104年的“联合剪冲机”,上世纪的时尚单品东风手扶拖拉机、红梅牌照相机……一台台老机器、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着常州百年产业变迁。

  因河而生 城河相依

  民族工业群聚“运河之眼”

  大运河常州段是中国运河史上最悠久的河段之一,早在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挖了自望亭抵常州的运河,奠定了常州运河水系的主要框架。展馆入口处一张地图展示了常州“因河而生,城河相依”的地理风貌——大运河穿城而过,形成一只巨大的“运河之眼”,38处工业遗存散落其间。

  “苏常熟,天下足”。历史上,大运河为常州带来了便利的“漕运”,手工业、织造业便声誉久著,“朝浣纱、夕成布”“毗陵灯火”的传说至今余音不绝。静静流淌的运河水孕育了厚重绵长的常州文脉,也滋养出中国民族工业的萌芽。晚清以后,因方便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民族工商业在常州运河两岸迅速崛起。盛宣怀、刘国钧等一批爱国实业家,开风气之先,走实业之路。晋裕织布局、大成纺织公司、恒源畅染织厂等民族工业雨后春笋般崛起。

  展厅里一台斑驳的HB细纱机,是刘国钧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从美国买回来的二手纺纱机。从大成三厂到国棉三厂再到名力纺织直至2010年才停用。靠着这些二手设备,中国纺织出了第一批比肩洋货的纺纱制品。此后,牛仔、灯芯绒等纺织产品在周边形成了纺织的产业集群。

  从“万国轨道”到出海掘金

  “善创善成”精神成就大国重器

  穿过1:1复原的常州老火车站门头,中国的内燃机车发展历程跃然眼前。

  展厅中央陈列的“联合剪冲机”“牛头刨床”是清政府采购的中国第一代造火车的设备,它们出厂时的钢印“1906”清晰可见。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常州人称为戚机厂)的前身是1898年成立于上海的吴淞机厂。1936年,它穿越战争硝烟,从黄埔江畔来到戚墅堰安家落户,成为常州第一个近代化大型工厂。这两台老设备也跟随吴淞机厂搬迁到了常州,一直服役到到2010年。因为有了“戚机厂”,戚墅堰声名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重镇。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铁轨上奔跑的火车头几乎都是进口的,被嘲讽为‘万国轨道’。戚机厂决定研发自己的大功率柴油机”,讲解员面对着一台做工粗糙的老机器介绍说,“1977年,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工人们几乎手工敲出了中国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柴油发动机。”

  端详这台巨大的280发动机,一圈10组螺栓螺柱都不一样,难以想象当年是克服了多少困难,才实现“从0到1”的突破。但就是从这里,一台台东风系列内燃机车驶向祖国广袤的大地,引领了中国铁路前五次大提速,让十几亿人缩短了回家的路。“雪域神舟”号机车第一次翻越5072米的唐古拉山,创造了内燃机车的奇迹。

  在新时代,高铁可以让我们日行几千里,戚机厂并没有止步不前。延续“280创业精神”,相继研发出针对国家铁路干线货运的复兴型内燃机车、致力于节能环保的氢燃料混合动力机车。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肯尼亚蒙内铁路的56台机车,实现了“中国标准、中国制造、中国运营、中国维保”,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排头兵。

  自力更生 协作生产

  工业厂牌灿若繁星

  展馆里最为热闹的,是“明星老物件”展示区。金狮自行车、红梅照相机、星球收录机、幸福牌彩电、月夜灯芯绒、常州柴油机、东风拖拉机……这些七八十年代的“奢侈品”,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也让常州获得上个世纪最为密集的高光时刻。

  “上世纪60年代常州就有产业链的布局”,讲解员介绍说,“始建于1913年的常柴厂在60年代与常拖厂一起,将齿轮部门拆出单独成立齿轮厂,打破‘一厂一户’封闭式独立生产的方式,形成专业化协作生产的模式。”

  墙上泛黄的《人民日报》在1975年的5月10日、11日连续两天报道了“农字当头滚雪球”“小桌子上唱大戏”的常州经验,掀起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的热潮。黑白照片里,手扶拖拉机“一条龙”、灯芯绒“一条龙”、半导体收音机“一条龙”等16个工业一条龙,托举起灿若繁星的工业厂牌。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运河两岸时,常州作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苏州、无锡共同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

  高速发展的40年里,常州GDP在1991年超过百亿、2004年超过千亿元。在2023年,常州高质量迈入“万亿之城”,成为江苏省第五座“万亿之城”,也是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

内生驱动 内涵增长

  实体经济根深叶茂

  大批制造企业坚持传承与创新让常州获得了持续的高速发展。围绕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地标性产业链,“常州制造”的标高一次次被刷新。进入展览的最后一个篇章,科技感与未来感扑面而来。多媒体展示了“十三五”一来常州获得的众多第一和成就。

  如今,常州已拥有国内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在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中有191个,666个小类中有605个;新基建七大领域全覆盖……常州还是“新能源之都”“世界变压器之都”。

  在“万亿”的注脚上,是灿若银河的荣誉墙。一代代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接力续写了常州“实干成就伟业”的传奇。在这里观者恍然了解,常州工业为什么强。

  从洋务运动的机器轰鸣声中走来,坚守实业的梦想在常州人身上一脉相承。常州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勇立潮头,源于“当事事为第一流”的常州文脉,肇于“积极进取、创新求变、海纳百川、经世致用”的常州工业精神。大运河不仅记载着沿线城市不同时代的文化记忆,而且蕴积着新时代的发展动能。

  如今常州的运河两岸,早已不是“烟囱林立,机器轰鸣”。洗尽铅华,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工业遗存。包括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在内的39处工业遗产点,以文化地标的身份重新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中。规划设计者之一汪瑞霞说,“常州工业遗产是常州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华的文化资源。包括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等在内的这些工业遗存,凝结了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成为人们触摸历史、寻找‘工业乡愁’的精神家园。”

  来源:荔枝新闻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