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6:45:46 来源: sp20241206
中新网 济南8月27日电 (于海涛 孙婷婷 李欣)从“上天入地”的智能化农机设备,到利用工业余热“反哺”现代农业的资源循环利用新模式;从“村BA”的火爆,到“唤醒”闲置农家院打造独具特色的体验式乡村旅游;从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到成为合作社股东收取分红……近年来,山东农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农民福祉显著提升,乡村不断变净、变美、变绿。
科技赋能“齐鲁粮仓”建设
还有一个月,齐鲁大地将迎来秋粮丰收。在秋收前,农民启用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植保无人机等“新农具”,完成最后一次管护作业。“我承包了1000亩地,其中有300亩地是玉米套种大豆。”对于聊城市茌平区杜郎口镇鲍庄村种粮大户常永祯来说,30天后,收割机、秸秆粉碎机、播种机等大型农机的轰鸣声,将昼夜不停歇地响彻齐鲁大地广袤的田野。
8月14日,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冯官屯镇东封村高标准农田里,技术人员在操作植保无人机投放赤眼蜂。近年来,茌平区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控制病虫危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马红坤 摄高科技农机“大显身手”,让多年种地的“老把式”开了眼界,也改变了“90后”“00后”新农人与土地打交道的方式。在山东,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1.3%,智能农机精准作业面积持续增长,北斗导航播种机、自走移动式喷灌机、水肥一体化设备等智能化农机设备,不断赋能“齐鲁粮仓”建设。
除了智能农机,新科技、新手段、新业态的出现,也推动了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在盐碱地上种苹果、玫瑰花,养殖黑牛、南美白对虾等,是地处黄河三角洲的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蹚出的发展之路。近年来,该区利用深沟或暗管排盐、淡水灌溉洗盐,增施有机肥等方式,由“以地适种”变为“以种适地”,从治理盐碱地适应植物,到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并改良盐碱地,推进耐盐碱作物育种创新攻关,加快突破性新品种选育。
作为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山东播种面积和产量常年居全国第三位,总产量约占全国的8%。该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战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集成发力,推动粮食总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
特色产业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对于山东来说,大蒜、桑葚、西瓜、山药等“土特产”,已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该省不断尝试新的种养模式,“一村一业”探索特色品牌,让更多特色产品充实“菜篮子”“果盘子”“鱼篓子”。
初秋时节,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东南官庄村软枣猕猴桃基地呈现一片忙碌景象,果园里一串串个头饱满的软枣猕猴桃果实缀满枝头。农民抢抓农时加紧收获,供应市场,忙碌的采摘季将持续一个月。“今年是我种植软枣猕猴桃第三年,现在亩产1000多斤,收入1万余元(人民币,下同),到盛果期,亩产还会增加。”种植户耿泰吉说。
记者采访获悉,东南官庄村软枣猕猴桃基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当地农户入股,民众在参与入股分红的同时,还可以到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务工增加收入。目前,该地主要有碧玉、泰山尾巴等软枣猕猴桃新兴优质品种,亩产可达3000斤至5000斤,年收益达到80余万元。
根据山东省印发的《山东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等政策,该省将依托优势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生产、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流通营销、品牌推广有机融合,通过延链、补链、壮链、优链,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整、带动作用明显、品牌效应显著、联农带农紧密的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
留住乡情塑造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深挖农业生产潜力,不断拓展“农业+”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留住乡情,塑造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
有“中华葫芦第一村”称号的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新村,全村90%的村民都从事葫芦相关产业。随着葫芦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葫芦买卖方式已不能满足民众对于葫芦产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堂邑镇把葫芦产业和文旅业态相结合,发展葫芦种植与加工产业,用葫芦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今年5月,东昌府区葫芦产业展示中心建成落地,展览堂邑镇辖区各类工艺的葫芦摆件,包括烙画葫芦、片花葫芦、浮雕葫芦以及范制葫芦等。中心还设置葫芦技艺教室等教学场所,为近郊游的游客开展葫芦教学及研学活动。
记者采访获悉,山东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重要支点。截至2023年,全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达3500多个,乡村旅游经营业户8.9万户,吸纳安置就业58万余人。
谈到乡村产业振兴未来发展方向,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卫东认为,随着农业多元功能逐渐被开发,乡村的多元价值逐渐被挖掘,农业农村已经转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生产、居住的供给角色,而是逐渐向多元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他建议,下一步,在培育发展乡村文化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乡村产业振兴可在文创特色产业、村字号IP、农文旅融合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等方面重点发力。
“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AR、VR技术等,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肖卫东表示,借助VR技术,打造虚拟旅游体验平台,可让游客在家就能预览乡村美景,提前规划行程,增强旅游吸引力。同时,乡村也可结合实景VR体验馆等,提升乡村旅游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促进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此外,还可利用VR技术重现乡村历史文化场景,让年轻人更直观地了解乡村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