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1:29:59 来源: sp20241206
《鲲鹏击浪》剧照。 出品方供图
电视剧《鲲鹏击浪》描写的是1918年青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后,到1921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这三年的人生经历。这三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激烈动荡和变化:列强环伺于外,军阀割据于内,民众倒悬于水火,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机存亡之际。这三年,也是毛泽东作为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25岁的年轻人,踏入社会寻求人生出路的三年,还是他在经历了社会现实和时代风雨的淬炼后,从迷茫到清醒、从探索到选择、从觉悟到行动的三年。该剧以独特新颖的题材、深刻的立意、开阔的历史和社会视角、朴实而别致的表现手法,真实生动细腻地记述了毛泽东这三年的人生轨迹和他革命生涯与思想的发轫与开端,艺术地再现了这位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的革命青春与成长之旅,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创新性表达和审美提升作出了新的探索和努力。
历史景象与人物成长双线交织互动
该剧展现的一幕幕现实场景,让青年毛泽东逐渐看清了当时社会的本质,放弃了最初对无政府主义的幻想和教育救国的主张,转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在这三年中,他进行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在长沙当小学教员,组织湖南学子赴法勤工俭学,领导“驱张运动”,到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接触了李大钊、陈独秀等的思想,创办《湘江评论》,组建湖南的共产主义小组……也是在这三年中,他痛失父母双亲和恩师杨昌济,同时也收获了与杨开慧之间真挚美好的爱情……
该剧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和社会生活中表现,以丰富的细节和对人物心理与情感的细腻描写,做到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与典型细节的有机统一。正是通过这种深入到社会深处、生活深处、情感深处、思想深处和人物内心深处并与人物经历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这部剧真实生动地描绘出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过程和行动过程,为人物成长打开了丰富而开阔的叙事空间,同时也为该剧增添了浓厚的人物传记剧和历史年代剧的特色。
青春化表达与历史厚重感融会贯通
该剧从青春和成长的角度呈现毛泽东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真实地还原他的成长经历,展现他的青春风采,让年轻观众产生情感认同和精神共鸣,这也正是当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应当具有的艺术创新和追求。
剧中细致地写出青年毛泽东来到北京后,首先面临的是租房、求职等与普通人同样的生存难题,那时的毛泽东既要操心一日三餐,也惦念着家乡的父母兄弟;既要为赴法勤工俭学而刻苦补习法语,又要在陌生而寒冷的北方应对生火取暖、打水做饭等生活琐事;既要为同学们赴法勤工俭学而四处奔走,又要数着口袋中的铜板精打细算、节衣缩食。同时他还有着思想的迷茫、对社会黑暗的愤怒和失望……同时,该剧也倾尽笔墨展现毛泽东独特的青春风采:困顿但绝不放弃奋斗,贫穷但绝不失其志向,迷茫但绝不断其追求。这既是青年毛泽东的真实性格写照,也是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赋予一个湖南学子的文化印记,更是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有为青年的整体青春特征。这就让该剧在追求革命历史题材青春化表达的同时,也不失历史的厚重和与时代的贯通。
深挚友情动人爱情传达丰富精神世界
作为湖南一师的“三杰”,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都是杨昌济的得意门生,具有改造国家与社会的雄心壮志,被视为国家栋梁之才,因而结成挚友,情同手足,三人的友谊曾被毛泽东视为珍贵的青春财富。剧中生动具体地描写了他们的同窗情、同乡情和同道情。最后萧子升与毛泽东因道不同而分道扬镳,令观众喟叹。这部剧还以丰富细腻的笔墨,表现了毛泽东与杨开慧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爱,最后结为夫妻的全过程,既不失情感世界中的男女相悦,更具有革命伴侣的生死相托,真挚、纯洁、美好的男女之爱与崇高、伟大、神圣的革命之情相互交融。同时,剧中青年毛泽东与杨昌济的师生情、与家人的父母兄弟情等,都让人感受到他至情至性的人格特征和丰富深沉的内心世界。
《鲲鹏击浪》大胆起用青年演员出演革命历史人物,让这部剧的表演风格与角色面貌焕然一新。这批演员的年龄与剧中人的年龄基本一致,因而真实地呈现出剧中人的青春气息与生命活力。他们以朴素、本色、自然的表演,使自身与各自的角色浑然一体。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创新之举。
(作者为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