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young”北上爱上大陆,他们坦言爱的理由不止“亿点点”

发布时间:2024-12-30 17:30:51 来源: sp20241230

  中国网12月28日讯 “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推动两岸关系融合发展、持续纵深,大陆始终诚意满满。党的十八大以来,从“31 条惠台措施”“农林22 条”到“助力台企11 条”等惠台礼包连续发放,大陆以落实同等待遇为核心,在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多领域为台胞开辟绿色通道,敞开怀抱迎接台湾同胞。近年,随着政策口径的不断拓宽,越来越多的台“young”(台湾青年)带着理想和抱负“北上”,他们用实干与热情在大陆这片沃土纵情挥洒汗水,为两岸共融续写美好篇章。

  中国网记者采访3名来大陆求学的台湾青年,了解他们爱上大陆的“亿点点”理由。

  二胡花美男:选择大陆,看中更广阔的艺术教育市场

  “14亿比2300万,从人口数量来看,一目了然就能看出大陆和台湾哪边发展前景更好。特别是经济发展迅猛,催生更加旺盛的艺术教育需求。”当被问及选择来大陆求学的原因时,司宇辰毫不犹豫地给出这样的答案。从小精通钢琴、小提琴等多项乐器的他,最终情定中国传统乐器二胡,这或许从一开始就为他“北上”求学埋下伏笔。如今,已是中央音乐学院二胡专业研究生的他,还将继续深耕大陆这片沃土,用音乐讲述他的两岸故事。

中央音乐学院二胡专业研究生司宇辰(中国台湾)。

  拉起二胡,司宇辰坦言,会被一股浓烈且厚重的情绪所笼罩,二胡的音色悠扬中带有些许忧郁,像极了一种思乡的符号。在大陆求学6年有余,每每辗转于台海两岸之间,他惯以弹奏二胡以抚心中的思念。但大陆的生活,却丝毫未令他感到陌生,甚至大有轻车熟路的感觉。大陆的美食、美景和民众,都让他倍感亲切。谈起在大陆生活的点滴,首先映入司宇辰脑海的是——方便。“出门只要一部手机,买东西、搭车、探路都没问题。”特别是在台胞居住证启用后,无论看病、搭高铁、甚至考驾照,都能享受与大陆居民同等的便利,这让司宇辰在“社交家”的路上越走越远。“考下驾照后,每到周末都会跟朋友一起去北京郊区玩。”他打趣道:“除了口音上跟大家不太一样外,我没有感受到任何差异。”

  今年,已经研二的他开始对未来有了思考和规划。他坦言,毕业后一定还会留在大陆发展。“因为大家都知道,大陆现在的经济非常好。我回台湾跟很多朋友聊天时发现,他们也有来大陆工作的打算。”之后,他也许将成为一名艺术教师,将民族文化传授给更年轻的一代。

  纯粹文青:解密传统文化,还是要到“根”上寻

  由于爱盘核桃、爱唱昆曲儿、爱文墨诗词……钟情中华传统文化的台湾青年郑庭绎,有了“北上”寻根的理由。

  作为资深昆剧票友,郑庭绎有着6年多的昆曲学习经历,也正因如此,让他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迷之向往,这颗寻梦的小小种子,从此在他心中生根发芽。2018年,在台湾辅仁大学毕业的郑庭绎,终于如愿来到大陆。在这里,他努力学习,不断加深对大陆的了解。渐渐地,他发现,大陆和他在台湾听到的、想象的不一样,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芽:要通过自己这座桥,让更多台湾年轻人认识真实的大陆。他说,“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两岸同胞一家亲。”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郑庭绎(中国台湾)

  “对古典文化深入地研究,使我触摸到更加立体而丰富的北京。我觉得大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不遗余力,这为身为中文系学生的我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郑庭绎也同样收获了更丰富的自己。

  攻读博士期间,作为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北京台生联谊会秘书长的他,总是一边和大陆同学分享台湾的特色美食,一边热心地带着来大陆的台湾同学领略大陆的山水人文和风土民情。从同看一部剧、同追一个星、同刷一则短视频,到彼此帮助、彼此照顾、彼此关切,这都让两岸青年在相互了解中有聊不尽的话题、说不尽的相似体验,尤其是参加台中青年交流这种活动,利用面对面的互动进一步拉近心灵距离,有台湾青年评价说,这是打破隔阂、建立友谊的好方式。

  郑庭绎深切感受到近年来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的趋势,更体会到自己作为前辈肩头的重任。这位准职场人期待着留在大陆,把握机遇,把青春写在祖国的大舞台上。他将来的规划是到两岸交流最频繁的地方——福建省,着力文旅领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两岸同胞更加融合,促进台湾同胞更加喜欢和了解大陆。他深刻地懂得《告台湾同胞书》中的那句深情的呼唤——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前途,既属于我们,也属于你们。“透过渊源绵长的语言,两岸同胞自然会团结在一起。”郑庭绎坚信并期待,未来海峡两岸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讲述共同的中国文化故事。

  海峡“内交官”:回到大陆,才能找到国家认同感

  “通过学习以及自身研究,我逐渐清晰认识到个人在国家与民族中的定位,进而明确国家认同感,也坚定地向着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道路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2021年,台湾同胞蓝晧在清华大学完成了人生中的首次个展“跨越海峡的青春之歌——日据时期台湾学生反殖民斗争”,经过前后数月的筹备,让他寻到了书本以外,他的“国家之根”“民族之魂”。也正是因为在大陆的求学经历,让他越来越能够深刻地读懂大陆,找到自己的“根”。该展览全景展示了1895至1945年期间,台湾青年不屈不挠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行为,旨在推动两岸青年和各界民众更多地了解台湾近代史,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此次活动在作为参与者的蓝皓心中种下寻“根”的种子。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蓝皓(中国台湾)

  对“根”的执念,始终是驱使蓝皓回归大陆的原动力。在蓝晧成长记忆中,台湾众多风格迥异的“祠堂名”对他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最初,因为对祠堂名的好奇,他开始关注并研究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祠堂文化。后来,因为对祠堂名的极度向往,他毅然选择跨过海峡进京求学深造。此后,又是因为对祠堂名的深度感悟,他致力于为促进海峡两岸交流而努力。他动情地说道:“作为一个台籍青年,我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好两岸之间的沟通者和桥梁,特别是针对岛内青年、来大陆求学的台湾青年,让两岸之间有更深入的交流和更深度的融合。”本科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蓝晧,于2018年第一次到中国大陆求学深造,又在2020年考入了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如今,蓝晧常以学长身份积极参加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且多次担任台湾交流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人,并分享他在大陆求学生活的心得及感悟。蓝晧有堪称海峡“内交官”的独特人生经历,可以从《告台湾同胞书》中找到答案——“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

  文字:中国网记者 刘佳 孙晓彤 韩雅洁

  翻译:王安琪

  (中国网)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