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对话虞先濬:挑战“癌王”!

发布时间:2025-01-01 15:53:42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北京4月20日电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难发现、难治疗、死亡率还较高,一经发现多是中晚期,若不能得到及时和规范的多学科诊疗,患者生存期甚至只有半年,一年可能都是比较少见的情况。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虞先濬一直把攻克“癌王”作为行医生涯中的挑战目标。

  每周四上午,虞先濬会率领胰腺癌团队和放射诊断专家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多学科综合治疗门诊,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面对面问诊。

  虞先濬的门诊总是显得格外热闹。通常找他的患者都会有几个家属陪同,大家紧紧围着医生提问。

  在虞先濬会率领胰腺癌团队和放射诊断专家在多学科综合治疗门诊为患者面对面问诊。陈静 摄

  陪丈夫来看病的年轻妻子显得特别紧张,她怕手术创伤、担心手术风险和治疗效果,更怕丈夫“离去”……

  “你听我讲,一定要听医生的话,手术有风险,但是不应该害怕。” 面对家属的担忧和茫然,虞先濬直接打断了她的思绪,似乎显得有些无情。

  虞先濬对此有一番解释。他说,在很多人眼里胰腺癌是重病,他们对疾病缺乏专业客观认识,对医生的话既相信又怀疑,希望医生能给一锤定音,但疾病是有发展过程且有人群差异的。“需要态度好,给患者笑嘻嘻地看病,但是有时候也需要对病人和家属进行直截了当的宣教。”

  家属经过虞先濬一番“教育”后,逐渐平静下来。虞先濬对家属说, “我刚才是有意这么说的。我发现你们思考问题方法不对,你要理解我们是一起的战友。”

  一番解释后,虞先濬接着劝慰,“放心吧,你家顶梁柱不会倒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恶性程度低,刚刚开始‘小跑’,你不能等它‘快跑’的时候再去手术,要抓住窗口期,来到我们这里得到及时规范的多学科治疗,你丈夫的病不是‘绝症’。”听到这里,患者妻子的心似乎落了地,泪水从眼眶中涌出。

  在门诊中,面对身体虚弱无法亲自就医患者委托代为求治的家人,虞先濬郑重地说:“治疗要慎重,稳一稳,暂时先停一停。换个方案,不要过度治疗。”他解释,对终末期病人来说,肿瘤已经扩散,很难彻底治好。过度治疗只会让病人生活质量变差、长期生存获益可能变得极小,对症支持治疗、缓解症状才是此时的策略。“我们不能给患者过度治疗,也不能让患者放弃希望。”

  专家们仔细研判患者病情。陈静 摄

  从医数十年,虞先濬见过不计其数的胰腺癌患者,他深深体会到,肿瘤患者心态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身体免疫状态。他说,只有医生多顾及病人的感觉,感受他们的痛苦,用患者听得懂的话去沟通治疗方案,建立医患信任,才能有事半功倍的疗效。

  在所有的癌症种类里,胰腺癌甚至让许多医生都会谈之色变。

  除了恶性程度高,胰腺癌的问题还在于早期诊断发现困难,进展很快,患者生存期相对较短。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手术、化疗、放疗,还是免疫、靶向治疗,胰腺癌的治疗都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虞先濬介绍,30年前,他刚刚从业时,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5%。医学发展至今,胰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国际先进水平也不过12%。

  “真正让我睡不着觉、苦思冥想的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胰腺癌治疗仍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哪些方面还能再尝试?”他坦率地表示。

  虞先濬发现,胰腺癌的疗效光靠“一把刀”是远远不够,亟需用多学科理念来创新和发展,技术熟练后必须要有理念创新,特别是多学科理念的创新和外科技术的精进。

  多年来,虞先濬带着复旦肿瘤医院胰腺外科拿出的“上海方案”已经达到了引领国际的水准。他和团队发明的“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新方法,将术后胰瘘率从国际上的15%—20%降到7%。锐性淋巴清扫法,不仅清扫淋巴结更彻底,还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并使手术时间缩短近50%。

  “我们发现了胰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开展淋巴结转移评估,让手术更加安全和精准。”他告诉记者,他在手术中探索开展锐性清扫,加快结扎速度、减少线头残留、降低复发率,大幅提升根治率。”

  虞先濬查看患者腹部的伤口。陈静 摄

  更重要的是,虞先濬团队还研究解决了目前临床上对CA19-9指标甄别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盲区。简单来说,精准筛选出能够手术获益的胰腺癌患者,将胰腺癌精准治疗理念落实到诊疗全过程。

  “这是精准治疗理念的推行和实施。”虞先濬表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癌的总体五年生存率已经从过去的5%提升到了现在的12%,可手术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接近3成,看到了免疫和靶向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曙光和未来。

  当今个体化综合治疗、精准医学是肿瘤学的发展趋势,带给患者的是长期生存、与瘤共存、肿瘤慢病化。虞先濬院长介绍了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接受住院治疗的近30万肿瘤患者,经过规范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总体达到71.6%。

  “肿瘤还这么吓人吗?”虞先濬说,我们必须向公众普及一个理念,随着肿瘤诊治理念的更新、诊治技术的发展,癌症正从一种绝症变成一种“慢性病”。(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