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德林的国际诗歌节

发布时间:2024-11-23 10:35:19 来源: sp20241123

  费尔南多·伦德诗歌集《光芒四射的问题》。

  第三十四届麦德林国际诗歌节海报。

  费尔南多·伦德诗歌集《理想国的歌声》,曹谁译。

  第三十四届麦德林国际诗歌节开幕式现场。   以上图片均为时元皓提供

  7月中旬,在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麦德林,拉美地区最大的诗歌盛会、世界三大诗歌节之一的麦德林国际诗歌节如期而至。来自40个国家的80名诗人带着各自的诗篇赴会,不同语言的诵读声在第三十四届麦德林国际诗歌节回响。

  在城市各处的公共剧场,在社区图书室,在绿树掩映的广场公园,一首首呼应本届诗歌节主题“星球恋歌”的诗作被不时吟唱,传递出诗人们对自然的真挚歌颂、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热切祈盼。

  绿意盎然的诗歌之都

  麦德林市被誉为“永春之城”,在城中,麦德林河静静流淌。河边公园树荫下的躺椅上,市民们或小憩或交谈,野生水鸟不时造访;公路绿化带将马路一分为二,一边是呼啸而过的车辆,一边是慢跑或骑行的市民。搭乘缆车俯瞰全城,一栋栋砖红色房屋掩映在成行成片的绿色树木里,四面望去,都是连绵起伏的青山。

  在麦德林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主席、哥伦比亚诗人费尔南多·伦德认为,自然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抒发“对大地、对生命的爱”是诗人的责任。纵览世界诗歌史,在许多诗作中,诗人情感与大自然深度交织,在古老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主要人物恩奇都不断摧毁猎人为捕猎设置的陷阱,体现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朴素思想。

  参加本届诗歌节的各国诗人如何歌颂自然?在哥伦比亚诗人利巴尔多·瓦尔德斯看来,“在飞翔与飞翔间,蝴蝶绘制出宇宙,在呼吸与呼吸间,树木与我们交换气息”;在厄瓜多尔原住民基奇瓦民族诗人格拉迪斯·楚昆笔下,“风在呼啸,雨在歌唱,带给我们祖父母的神圣历史”……

  意大利诗人萨拉·弗洛里安朗诵了自己的诗作《世界的形状》。印在纸上的诗歌是圆形的,如同地球一般。“我热爱自然,我相信宇宙万物将如同纱线一般相互关联,最终汇成同一股绳。我们应像照顾彼此一样照顾地球。”萨拉乐观地告诉笔者,这场关于地球的“恋歌”必是一曲欢快的歌谣。

  举办诗歌节开幕式的卡洛斯·维耶科露天剧场依山而建,人们席地而坐,在山林的怀抱中感受诗的自然之力。微风偶尔掠过,树叶窸窣作响。“诗歌有一种再生的力量。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要注意可持续发展。”哥伦比亚国家图书馆馆长阿德里亚娜·马丁内斯在致辞中如是说。

  “哥伦比亚地形多样、植被丰富,这是巨大的自然财富。人们为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出许多努力。”伦德对笔者说,他希望各国诗人在今年诗歌节写下对人与自然饱含关切的诗句,守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孕育美好的和平祈盼

  在麦德林市西部,著名旅游景点麦德林13区为群山环抱。遥望色彩斑斓的街区,好似哪位大手笔的画家打翻了调色盘。近看亦如是:墙壁上是天马行空的彩色壁画,每一级台阶都肆意绘有色彩张扬的涂鸦。阶梯上、壁画前,游客熙熙攘攘,当地青年伴随节奏明快的音乐起舞。难以想象,这样明媚多彩的街区上世纪还饱受毒品和暴力问题困扰。

  麦德林13区是麦德林市乃至哥伦比亚的缩影。1964年,哥伦比亚爆发武装冲突,此后战事连绵不断,长时间动荡滋生毒品和暴力等社会问题。这样的背景促使伦德在1991年与几位同仁共同创立麦德林国际诗歌节,希望诗歌赋予人们信念和希望,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近年来,哥伦比亚国内局势趋于稳定,和平终现曙光,麦德林变为诗歌之都、创新之都。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也因提倡和平、团结、正义等人类共同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哥伦比亚的文化遗产。

  “诗歌是和平的语言,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解、拥抱、团结的语言。”正如伦德一直以来倡导的,对这颗星球的爱饱含着对世界和平的期许。于是,在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上,反思战争、向往和平、追求美好生活成为诗人笔下最常见的主题——

  伊拉克诗人穆罕默德·卡尔希写道,“巴格达的躯体里燃烧着火焰,这座城市在我心中没有足够的根基,无法为我提供迷宫画廊中永恒旅途的辉煌”;马丁内斯热切期望,“诗歌能够在哥伦比亚追求和平与美好的道路上继续成为变革的主角”……

  “为了安全,我们必须穿越沙漠和海洋”“顺着充气艇漂流的方向,姐妹俩用手划着”……在一次朗诵会上,索马里裔诗人拉丹·奥斯曼动情地读起这首诗。诗中的叙利亚难民少女冒着生命危险横渡大海,同样去国离乡的拉丹·奥斯曼对此感同身受,“我时常觉得,自己的一部分身体和灵魂还在索马里”。她无比希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稳定,自己能够回家乡看看。

  在伦德看来,反对战争、实现和平是世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华文明倡导“中庸”与“和谐”,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独立自主、讲信修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这些思想体现着人文主义底蕴,蕴含着和平的文化内涵,中国为推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重要智慧。

  中国声音的美妙回响

  麦德林市西北部的半山腰上,几条缆车线串联起主要社区,在山下与地铁联通。一张票、二三十分钟,居住在城市边缘的居民便能抵达市中心。人们普遍认为,地理上的联通打破不同地区、不同贫富程度居民的心理隔阂,在增强城市人口流动性的同时提高就业率,这也是麦德林能够实现转型的原因之一。

  打破隔阂、增进沟通,也是举办诗歌节的意义所在。“不同的精神世界、不同的诗歌传统、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解释世界的声音在此相遇。”伦德对笔者说,诗歌可以让人们以更自然的方式相互理解,彼此支持,“我想促进诗人的团结,让大家看到同一个世界,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在诗歌节活动上,当地青年志愿者米卡·尼沃拉担任翻译,常与诗人们聊天。他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他希望了解他人的宇宙,“来自世界各国的诗人说着不同语言,有着相异的文化背景。在这里,他们分享各自的际遇和诗篇,我非常享受这样的互动与交流”。

  在为期一周的诗歌节里,中国诗歌的声音在麦德林和周边城镇的广场和剧院中不断回响,吟诵着一个又一个文化交流的动人篇章。

  诗歌节开幕式上,中国诗人、音乐人苏阳满怀深情地为观众献唱中文歌曲《水冰草》。夜幕降临,观众调亮手机,随节奏挥舞,犹如在天空汇聚点点星光。南非诗人莫阿弗里卡·莫卡蒂同台演唱,她不懂中文,但歌声与原作浑然天成。为何配合得如此默契?莫卡蒂告诉笔者,她的歌声从心而生。

  几个住在麦德林市的女孩坐在笔者身后。其中一人说,听不懂中文并不影响她被音乐感动,平和却不失澎湃的歌声令她仿佛置身广阔原野;另一个女孩则信手在纸上用线条堆叠出抽象图案,既像植物根系蔓延开来,又仿佛高大树木枝叶四散,又或者,这是她心目中的“水冰草”?

  在以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命名的图书馆,一场朗诵活动正在举行。台上,中国诗人曹波深情朗诵;台下听众中,一位老者认真聆听,不时做着笔记。这位名叫亨利·洛佩兹的老人曾去过中国,刚好到过曹波的故乡西安。洛佩兹告诉笔者,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在文化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我们用最好的色彩、最好的声音来表达我们的情感,用不同的故事来讲述同样的追求”。

  在巴勃罗·乌里布剧院举行的朗诵活动上,笔者遇到洪都拉斯诗人安娜莱亚·贝莱斯,她也是洪都拉斯文化、遗产和艺术部部长,刚刚结束中国山东之行。交谈中,贝莱斯提到一直想去故宫博物院看一看,却因行程紧张无暇前往。为此,中国诗人曹谁专门选择了一首以故宫为背景创作的诗歌进行朗诵,贝莱斯听后连连道谢。

  从1994年开始,中国诗人接连参加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伦德也成为中国诗人的好朋友。他四次访华,多次出席在中国举办的诗歌节活动。在伦德看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拉丁美洲民众知道中国的唐诗宋词,“中国文化是如此丰富、迷人,深深滋养着我。中国诗人与世界、中国文化与世界、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动也是我们经常探讨的话题”。伦德说,他期待中国诗人与世界各国诗人进行更多互动与交流。

  不久前,伦德的诗歌集《理想国的歌声》在我国国内翻译出版。在本届诗歌节上,不少其他国家诗人也向中国诗人表达了关注与欣赏,希望将他们的作品介绍到自己的国家。借由诗歌,来自中国的声音将在更多国家和地区广为吟咏,中国文化的美好将被更多读者感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1日 17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