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6:39:00 来源: sp20250105
中新社 南昌2月29日电 题:品明清御瓷:诗、书、画、印皆入瓷
中新社 记者 李韵涵
从庄严肃穆的祭祀瓷,到极尽巧思的赏玩瓷,正在江西省博物馆举办的“御瓷归来”展览中,180件御瓷珍品记录了明清时期中国最先进的制瓷工艺,亦承载了浓郁的东方气韵与审美。
御窑,是明清两朝在景德镇设立的专门负责组织瓷器生产的机构,所产瓷器专供御用。从文人雅士到花鸟鱼虫,从吉庆祥瑞到佛道仙缘,御瓷所呈现的主题装饰不仅反映出当朝统治者的喜好,也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
2月27日,正在江西省博物馆展出的“粉彩开光乾隆御制诗花卉纹蝠耳瓶”。 刘思伟 摄“雍正更欣赏风雅、雅致一些的瓷器,乾隆则喜爱繁复华丽与奇巧的瓷器。”展览中有一款“粉彩开光乾隆御制诗花卉纹蝠耳瓶”,江西省博物馆藏品保管部保管员、“御瓷归来”展览策展人李雪蕾介绍说,此瓶上的画为康雍名臣蒋廷锡所绘四季花卉,诗文出自乾隆御题诗,采用斗彩和粉彩相结合的装饰,工艺复杂,并钤“惟精惟一”“乾隆宸翰”印,完美体现了诗、书、画、印皆入瓷。
“青花瓷和釉里红瓷都是明代景德镇发明的高温釉下彩瓷。”据李雪蕾介绍,青花瓷由含氧化钴的青花料绘制,在明永乐时期,青花瓷所用青花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会产生铁锈斑,后经不断创新,明宣德时期逐渐试用国产的青花料。“明清御窑瓷器经过六百年不间断的工艺创新,才能做到佳器频出,高峰迭起。”
2月27日,正在“御瓷归来”展览上展出的“青花釉里红折枝石榴纹抱月瓶”。 刘思伟 摄釉里红瓷由铜红料绘制,经高温氧化气氛下烧成,其纹饰呈红色。李雪蕾介绍说,釉里红的成功烧制需要精准控温,非常难,御窑自明初开始不断改良试验工艺,至清康熙时期呈色稳定,雍正时期青花釉里红技术已至臻纯熟。
作为“高精尖”科技成果,御窑瓷器可谓聚历代名窑制瓷智慧,集各类工艺之所长,汇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据李雪蕾介绍,景德镇御窑不仅可以烧制出仿官、汝、哥、定、钧、龙泉等前代甚至同时代的名窑釉色,还能跨界“整活儿”,用瓷制作出几可乱真的仿青铜、铜器、漆器、竹编、木器、金器、玉石器等制品。
景德镇御窑可用瓷制作出几可乱真的仿青铜、铜器、漆器、竹编、木器、金器、玉石器等制品。 刘思伟 摄“这次展出的清代乾隆时期的僧帽壶,仿藏传佛教僧侣帽子形状制作的器形,纹饰为汉族传统的龙穿绣球花,是汉藏文化融合的体现。”李雪蕾称,此次展览中展出了许多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御瓷,还有许多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中西亚地区的金属器形和纹饰,御瓷上的阿拉伯文、波斯文、梵文体现着当时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
2月27日,正在“御瓷归来”展览上展出的“清乾隆时期斗彩螭龙穿花纹僧帽壶”。 刘思伟 摄“末代皇帝溥仪曾请英国人庄士敦当老师,他自己也逐渐接受了一些西式的生活方式,当时景德镇根据他的需求烧制了一整套瓷质西餐具。”李雪蕾称,明清时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碰撞出新火花,也成为景德镇御窑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
御窑有着严苛的挑选制度和规范流程,该件展品因把五爪龙画成了六爪便不能呈至御前。刘思伟 摄在展览中,除精致的成品瓷外,一些因瑕疵无法面世的碎瓷片也讲述着御瓷故事。“这件器物的器型和发色都非常好,但因为把五爪龙画成了六爪便不能呈至御前,诸如此类任何细微的差错都是不被接受的。”据李雪蕾介绍,明清御窑对于龙纹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明代早中期,龙纹只许皇家使用,而五爪龙只供皇帝使用,出于御窑严苛的挑选制度和规范流程,明代早中期的淘汰品为避免流入民间都被打碎就地掩埋。
自明初建立,经六百余年时光流转,如今的景德镇御窑厂底下仍埋藏着许多不能进宫的碎瓷片。随着古陶瓷基因库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成立,万千瓷片也有了新使命,正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发掘古陶瓷的文明故事。(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