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1:46:56 来源: sp20241221
作者:张延曼(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日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自信进行了多方面论述,进一步明晰了文化自信在党和国家建设事业中、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坚定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根本前提。
1.厚植文化根基,中华文明沃土滋养文化自信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历史脉络、浓厚的文化底蕴,其突出特性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层而持久的驱动力。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特征,要求我们必须从源远流长的历史来认识中国,必须在深刻认识自身历史传统、着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不断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从来都不是故步自封的,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在创新吸收其他文明优点的基础上绵延发展。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要求我们应在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我国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体现了“尚一统、求大同”的理念,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家国情怀,从根本上决定了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的共识,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征程上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始终保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不论是汉魏时期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抑或是明清及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中华文明都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为中华文明所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可以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合作、不搞对抗,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
2.立足伟大实践,在党的百年征程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征程,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进程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我们党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一体的完整建国大纲,其中阐明了关于文化教育的根本主张和目标,带领人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在实践中促进了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识。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我们党部署了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方针、步骤和任务,领导各级政府进行大规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开展文化扫盲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广泛深入的学习教育,逐步凝聚起文化自信的共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奠定了增强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文化自信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3.把握历史主动,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夯实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激发文化建设的动力、坚定文化发展的方向、促进文化实践的繁荣。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契合性。从“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到“以人民为中心”,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经由“两个结合”,在与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碰撞下,形成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经由“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厚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将在“两个结合”的指导下坚定地走下去。经由“两个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通过“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在坚持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机理认识上的一次新飞跃。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深入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4.洞察时代大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定文化自信
循大道,至万里。当前,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文化交流的形式和方式日趋多元化,文化交流日益增强。与此同时,全球文化市场竞争呈现复杂发展态势,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必须不断筑牢文化根基,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将文化建设置于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党的二十大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部署。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领域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不断厚植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沃土,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开创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思想保障。在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和传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攀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铺展开,产生各种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更加自觉地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始终高扬思想旗帜、强化价值引领、激发奋斗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铸魂,增强全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5.保持战略定力,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新征程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重要文化使命。
坚持走自己的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华大地、切合中国实际,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其内含的五个方面中国特色,要求我们秉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着眼于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夯实物质基础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并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我们只有走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才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书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彰显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精神气质,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新征程上,我们应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1日 06版)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