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6:33:57 来源: sp2024122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国家是什么样的,不仅是一个陆地强国,也是一个海洋强国,一个陆海兼修的现代化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黎扎根科研一线三十余载,常年在山东青岛开展海洋生物学和水产养殖研究,见证了我国海洋科技的日新月异,其中在青岛建造完成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令她印象颇深。
“国信1号”首创“船载舱养”养殖技术,具有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全船装有196个摄像头、2108个传感器,可对舱内水、氧、光、饲、鱼即时监测,从捕捞到加工实现45分钟全程机械化操作。仅有30余名船员的“国信1号”,一年能养出3700吨鱼,堪称移动的海上牧场。
“向海图强,科技扬帆,创新引擎迸发澎湃动能。”孙黎委员介绍,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里第一个实现了养殖水产品产量超过捕捞总量的国家。2018年11月,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公示清单,她主持的“水产动物疫病发生的分子基础与免疫机制”项目入选。“奋楫扬帆,逐梦深蓝,我们坚持把论文写在浩瀚大海上。”孙黎委员对建设海洋强国充满信心。
海洋中,蕴藏着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优势和潜力。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广东湛江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蓝色粮仓’丰富中国饭碗。”全国人大代表、湛江粤海饲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程开敏来自产业一线,致力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去年5月,粤海饲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在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联合成立深远海养殖创新联合体,依托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养殖水体可达8万立方米。
耕海牧渔,逐梦深蓝,越来越多高品质海鲜登上百姓餐桌。2022年,全国深远海养殖水体4398万立方米,产量39.3万吨,比“十三五”初期分别增加3.3倍和2.4倍,占海水鱼类养殖产量的两成以上。
把握“向海”优势,传统产业“向新”发展。
步入辽宁大连湾畔的晓芹食品有限公司,全自动传送带匀速向前推进,新鲜野生海参经投影机光学分拣、智能锅定温蒸煮、超纯水无菌灌装、液氮机快速冷冻等10余道工序,最终加工成即食产品。
“海鲜贵在新鲜,跑出创新‘加速度’,产品才能‘鲜’人一步。”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周大勇介绍,过去小作坊式生产效率低,主要靠土锅蒸煮、手工灌装、散装零售,产品较单一,品质难把控。近年来,周大勇团队依托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携手研发攻关。如今,晓芹食品有限公司建成日产能达15万只海参的智慧工厂,仅需6名技术人员即可全流程操作。
科技赋能“蓝色粮仓”,打通了海产品登上餐桌的“最后一公里”。2019年1月,周大勇团队负责、大连工业大学与晓芹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共同申报的“特色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已在30多家企业落地应用,规模化推广3年内累计新增销售额逾49.9亿元。
深耕蓝色国土、壮大海洋经济,是大势所趋,也大有可为。持续为海洋强国建设建言献策,激发海洋经济蓝色动能,唱响新时代的海洋牧歌,是代表委员共同的心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01日 02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