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顾风:没有大运河,何以中国

发布时间:2024-11-26 03:15:08 来源: sp20241126

  “申遗不是终点。”2024年6月29日,扬州博物馆报告厅,观众们冒雨前来,聆听一场关于大运河的讲座,主讲人是顾风。

  “祝贺,中国!”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多哈,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顾风现场打电话回国报喜。

  顾风,原扬州市文物局局长、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现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扬州“双博馆”名誉馆长,2005年起投身大运河申遗和遗产保护工作。如今,虽已年逾古稀,谈起大运河,他言语中仍满是热情。

  “扬州是大运河的长子”

  2007年,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挂牌成立,由扬州牵头,以城市联盟的形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为什么是扬州?

  扬州瘦西湖附近,有一条邗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第一次用人工的方式沟通了江淮两大自然水系。《左传》将此记载为“吴城邗,沟通江淮”,大运河2500年的历史由此计起。

  此后,邗沟经历代改造变迁,融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顾风说,这也是扬州被称为“大运河原点城市”的由来。

  “扬州是大运河沿线一个‘通史’式的城市。”顾风说,自邗沟起,大运河的每个重要发展阶段都有扬州的身影,“成为一条有序列的历史运河谈何容易?我们现在还能指认,一段河道,它的前身是什么、哪个朝代的,这是很独特的”。

  “扬州和大运河共生共长,兴衰与共。”顾风说,无论是隋唐时期,还是明清时期,大运河扬州段在漕运、农业灌溉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顾风表示,独特的地理位置,让扬州很早就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走廊,“以戏曲为例,在京剧和昆曲的发展过程中,扬州是不可缺少的舞台”。

  “到今天,京杭运河扬州段还有3到4亿吨左右的年船舶通过量。”顾风说,扬州充分展现了大运河“活态”的特征,“回过头来看扬州跟大运河的关系,可以说是大运河的长子”。

  “保持活态就很了不起”

  世界上著名的运河和水利工程不止一处,大运河有何特别之处?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在顾风看来,大运河及其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等方面。

  我国自然河流多为东西向,一定程度上对南北向的往来形成了屏障。“南北向的大运河沟通了几大水系,同时也把区域文明的边界打破了,客观上为实现大一统、巩固封建统治创造了条件。”顾风说,“这是大运河最直接、最基础的作用。没有大运河、没有大一统,何以中国?”

  大运河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水工系统及其产生的综合价值方面。顾风介绍,大运河整体的水工系统由一系列工程组成,有补水的、泄洪的、调节水位行船的等等。

  “英文单词里的The Grand Canal,特指中国大运河,这是独一无二的词。”顾风说,从地理跨度、时间跨度、功能作用和保持至今的“活态”特征上看,大运河都是独特的,“抛开其他,仅仅是活着这一点,就很了不起啦!”

  “申遗不是终点”

  “祝贺,中国!”

  十年前,卡塔尔多哈,一锤定音。现场的顾风“有点懵”,他努力让大脑动起来,思考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要报喜,马上把消息传回国内。

  “会场外面是一个比较大的前厅,空荡荡的,唯东北角有一把靠椅。我就坐在这个地方。手机拨通以后,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回忆起这一刻,顾风眼泛泪光。

  时间回到2005年,扬州市积极参与大运河申遗,时任扬州市文物局局长的顾风投身其中。从对扬州的运河遗产进行摸底,到与多个城市竞争、争取到牵头机会,再到协助其他城市进行遗产普查、生态整治和申遗规划,顾风几乎把大运河沿线走了个遍。

  前往多哈参会前,顾风写下几幅书法作品,打算送给同行代表留念,其中一幅是“梦想成真”。“合影环节,我们准备的横幅找不到了,就拿着这几幅字拍了照。”

  “申遗不是终点。”顾风认为,未来,一方面要加强历史研究,继续做好对现有遗产段落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更多人走近大运河。

  “我希望它变,也希望它不变。”谈起对未来大运河的设想,顾风说,“后代的智慧肯定超乎想象,但我希望它的核心价值以及和城市的紧密联系不变”。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