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格局 筑牢应急监测防线

发布时间:2024-11-24 09:22:21 来源: sp20241124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用指标衡量、用标准评判、用技术支撑”分析预警能力显著提升;“线上+线下”风险联动处置效能更加灵敏高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事业迅速发展,应急监测体系基本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的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前所未有。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指出,灾害事故发生的隐蔽性、复杂性、耦合性进一步增加,重特大灾害事故往往引发一系列次生、衍生灾害事故和生态环境破坏,形成复杂多样的灾害链、事故链,进一步增加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的复杂性及难度。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室主任康晓风告诉人民网记者。

康晓风认为,应急监测工作重点,一是突发水污染事件,重点围绕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应急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二是突发环境空气污染事件,重点围绕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群密集区域开展应急监测,空气质量超标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我们建立完善了‘12833’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即1个技术规范,2个工作规程,8个技术指南,33个现场应急监测方法,使应急监测工作流程和内容做到有据可依。”康晓风说,“推进国家应急监测支援和保障中心建设,指导地方建立省内区域应急监测支援分中心和应急预警监测网建设。同时,调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监测工作。”

为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举办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以下简称“大比武”)。大比武以更高标准保障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更好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监测支撑。

“本次大比武在时效性、准确性上都对应急监测提出了新要求。”康晓风说,大比武应急监测现场实操包含水质挥发性有机物和石油类监测,以更高标准保障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

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奠基石”和“顶梁柱”,我国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不断向“数智化”转变,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大监测力量。

“我们正在进行一些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优化工作流程,希望能进一步缩短应急监测响应时间,这在本次大比武中也有体现。”康晓风说。(实习生徐皓萱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编:杨曦、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