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以奋斗之名奉献青春

发布时间:2024-12-31 00:20:37 来源: sp20241231

  编者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到高校与师生交流,给青年学子、教师回信,为广大师生指引人生道路、明确前进方向。为全面展示各地高校莘莘学子铭记总书记谆谆嘱托,践行校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志、担大任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系列主题报道,为您讲述新时代大学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道路上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勇于创造世界奇迹国之栋梁的故事。

  回忆起在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晚会上,由自己诵读习近平总书记对厦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的场景,厦门大学1987届毕业生张宏樑仍激动不已。

  2021年4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希望厦门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让厦门大学全体师生和校友们倍感温暖、深受鼓舞。

  1985年冬天,正在厦门大学读书的张宏樑因一封信结识了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并经常得到习近平同志的指导和帮助。毕业时,习近平同志在他的毕业纪念册上亲笔写下“志存高远 行循自然”八个字,嘱咐他工作后一定要下基层,为老百姓做事。

  带着这份鼓励与嘱托,毕业后张宏樑前往贫困县的化肥厂工作多年。“现在回想起来,这八个字的嘱托,和我们‘自强不信、止于至善’校训,是一脉相承的。”张宏樑说。

  厦门大学物理系1984届毕业生李希龙在校庆晚会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贺信,这让他深感振奋,倍添信心。多年来,他扎根厦门这片热土,将所学知识倾注到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照明发展领域。

  “我来自农村,有幸在厦大校园求学,在嘉庚精神和校训精神的感召下,也想为家乡、为母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李希龙先后向厦门大学捐赠上千万元,设立专项教育基金,助力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室建设,点亮了无数学子的未来。

  “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反哺大山”是许继聪的人生写照。来自广西山区的他,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前往宁夏西海固山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从祖国东南到西北,跨越2000多公里,将知识与希望送到西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

  如今,成为2023年广西定向选调生的许继聪对未来满怀憧憬,“接下来,我将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基层生产实践中,尽己所能,帮助基层群众解决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雷子歆是厦门大学中文系2020级的一名在校生,也是一名学生记者。2023年5月,她和同学们利用当下流行的AI修复老照片的技术,叠加SVG交互手段,创作出了一则“点击老照片与年轻时的妈妈同框”的创意推文。文章发布后,在校内外引起广泛共鸣。

  得益于她在新媒体创作上的“破圈”影响,2023年8月,雷子歆作为学生代表站上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主论坛的舞台,发出拥抱互联网的“后浪”青春之声。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厦大人在学习和科研上,要勇往直前、始终如一地追求最高理想。”雷子歆坚定地说,“今后我将在新媒体工作上保持热情,用数字化创新形式为内容做加法,为厦大故事赋能。”

  100多年来,厦门大学秉持爱国华侨陈嘉庚的立校志向,形成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打造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年来,学校不断继承发扬嘉庚精神和优良校风,“扬才计划”等党建品牌落地开花,青春爱党爱国的底色被不断擦亮。

  嘉庚精神集中反映在爱国主义精神上,陈嘉庚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门大学办学,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扬才计划”开展期间,厦大青年学子走进红色革命老区,感悟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青年,在目前一个物质条件丰厚的时代,更应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第五期“扬才班”班长郑雨薇说。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策划:张强 孔明

  记者:李姗姗 龚雯 梁瑜琳 朱冠安

  鸣谢: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