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井陉道

发布时间:2024-11-22 16:21:07 来源: sp20241122

  南方的山清秀,北方的山雄浑。由华北平原进入太行山区,越向深处走,越多连绵起伏的大山。

  太行山脉绵延400余公里,犹如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了东西往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在探索如何跨越太行山,并逐渐开凿出了“太行八陉”。“陉”即山脉断裂的地方,也就是可以修路穿山的地方。八陉之中唯有第五陉“井陉”可以通行车辆。井陉古道便成了由咸阳至恒山、由恒山穿越太行山的秦驰道的重要节点,被称为冀晋通衢之孔道。

  小满时节,伴着小雨,我和几个朋友相约来到井陉古道遗址。高低错落的山峰,完全被绿色的植被覆盖,放眼望去,一片苍翠。

  走过200米左右的缓坡,踏上白石岭,便是第一处古道遗址。

  井陉古道有两种,一种是从山石上开凿出来的,一种是用石块铺就的。而眼前这一段就是开凿于大山的一块巨石之上。

  坚硬光洁的山石路面上有两条并行的深沟,那是被古代往来车辆轧出的车辙,深达30多厘米。

  如果这处遗址让人惊叹,那么接下来的“东天门”遗址则让人震撼。东天门是井陉古道上一座著名的关门,分东西两关,又称东阁、西阁。南北两峰直逼两阁,两座关城卡在咽喉一般的古道正中,如同两把铁锁,扼守着古道关隘。

  关门上的阁楼,明清两朝曾经重修。但巨石砌就的拱形关门,已无年代可考。关门门洞下面的古道和道路两侧的石墙,向人们诉说着久远的历史。

  当年通行车辆时,山石路面上的车辙越来越深,深到一定程度就会卡住车轴。每到这个时候,就由人工再一次开凿路面。每凿一次,路面就下降一次。东天门门洞的顶部最初距路面4.5米,今天我们看到的路面距门洞顶部已达6米。也就是说,在漫长的岁月中,古道被陆陆续续凿下去1.5米。道路两侧渐渐形成了石墙。石墙上那一次次开凿留下的层次分明的痕迹和车辙深深的古道同时映入眼帘,让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从东阁到西阁之间的古道,是用“六方石”铺成的。所谓六方石,即被打凿规整的具有6个侧面的方形石块。用石头铺设的路面和从山体上开凿的路面是一样的,也会轧出车辙,车辙也会越来越深。当车辙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把规则的方石翻过来,就地放好,让尚未被辗轧过的另一面朝上,既省工又省料。

  出西阁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通石碑,上书“淮阴谈兵处”,被掩映在茂密的灌木丛中。由于井陉古道的险要,使它既是古驿道,也是古战场。这里发生过数不清的战斗,其中,韩信“背水一战”最为著名。当初读《史记·淮阴侯列传》,对于“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感受并不深刻。今日实地一看,方知其窄狭险峻绝非夸张。

  雨停了,天也不再阴沉,视野更加开阔。远眺山上郁郁葱葱,俯瞰岭下麦浪起伏。有的风景清幽,有的风景壮美,井陉古道,让你体会到何谓沧桑。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9日 20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