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8 04:54:59 来源: sp20241128
博尔塔拉,蒙语意为“青色的草原”,素有“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的美誉。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地处祖国西边边陲,这里山水雄奇秀丽、自然风光旖旎,冰川雪山、高山峡谷、森林草原、湖泊湿地、沙漠戈壁、平原绿洲等交相辉映。
与此同时,这座昔日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枢纽要冲,如今站在了国家向西开放的最前沿,已发展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通道”国内外的重要连接点和进出口过货关键节点。红彤彤的枸杞从这里走向国内外消费者的餐桌,一列列载满“中国制造”的“钢铁驼队”从这里驶往亚欧……
近日,人民网“看见中国”多语种融媒体团队走进博州,见证其围绕“口岸强州”积极推动开放与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坚实脚步。
加速融合
构建高质量发展富民产业
炎炎烈日,博州精河县托里镇的农田里,红彤彤的枸杞挂满枝头。枸杞种植户王磊正和50多个工人们一起抢抓农时,采收枸杞。
“精河县的枸杞,皮薄肉厚、粒大饱满、含糖丰富,吃起来口感特别好。”种植枸杞30多年的王磊,说起精河枸杞的特点如数家珍,颇为自豪。
精河县素有“中国枸杞之乡”的美誉,种植枸杞已有百年历史,现有枸杞种植面积10.31万亩,年产近6万吨鲜果,可实现产值6.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5%。
据王磊介绍,以前种植枸杞,采摘后大多需要晒干后售卖,如果遇到雨水天气,就会影响干果品质,一家人忙活一整年收入却并不稳定。
“现在,采摘后的枸杞鲜果直接送进企业,1公斤鲜果的收购价格最低可达到16元左右。”王磊说,“收入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也像这枸杞一样,红红火火!”
近年来,精河县持续发展和培育枸杞“红色产业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起从繁育到加工再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精杞神枸杞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展示大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枸杞深加工产品。
“经历十余年发展,公司目前已建成8条生产线,主营枸杞汁、枸杞原浆、枸杞饮料及干果等等八大类20余款产品。”精杞神枸杞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戴旭升表示。
据介绍,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还远销荷兰、德国等30多个国家。今年该公司实现新突破,在枸杞干果和大桶原浆外,首次将旗下的枸杞饮料销往中亚五国。
“这也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动,一方面我们精河枸杞在国外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物流效率不断提升,我们的产品走出国门也变得越来越顺畅便捷。”戴旭升说。
抓住机遇
打造向西开放的前沿枢纽
阿拉山口市位于博州东北部,毗邻哈萨克斯坦,作为我国四大风口之一,“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曾经就是这个边境小城留给外界最深的印象。
铁路的连通铺就了当地发展腾飞的“快车道”。1990年,国家批准正式建立阿拉山口口岸,随后,与哈萨克斯坦的多斯托克口岸实现了铁路连通;2011年,国务院批准阿拉山口设立综合保税区,首列“渝新欧”班列经阿拉山口口岸出境;201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阿拉山口市。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国际贸易需求增长,阿拉山口成为中国向西面对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距离最近、最便捷的口岸之一,经由阿拉山口口岸进出境的中欧班列逐年增多。作为中国与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一座现代化的口岸新城正在崛起。
“阿拉山口站自2011年办理首列中欧班列至今,累计办理通行中欧班列超3万列。随着进出口贸易蓬勃发展,班列开行规模从2012年的每月通行3.5列已增长到现在的日均17列。”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阿拉山口站团委书记陈乾对记者表示。
据统计,截至7月中旬,今年经阿拉山口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达3520列,同比增长11.1%;铁路货运量达747.8万吨,同比增长18.8%,公路进出口货物31.67万吨,同比增长228.53%,实现双增长,阿拉山口向西开放的枢纽节点作用日益凸显。
换装完毕的中欧班列即将从换装库内驶出。人民网记者 刘洁妍摄
在阿拉山口站集装箱换装库,一辆满载各式货物的中欧班列正在紧张有序换装。据介绍,中哈两国使用的铁路轨距并不一致,因此中欧班列在进出境时,就要在这个换装库内进行集装箱换装作业。
阿拉山口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约160天。为解决受大风影响不能进行集装箱换装的问题,这里建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铁路室内集装箱换装库,可以全天候24小时进行换装作业,年换装能力达20万标箱。“4台巨型桥吊同时作业,1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一列中欧班列的换装。”陈乾表示。
随着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阿拉山口中哈边民互市市场、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二手车出口业务等一批先行先试内容获批,阿拉山口口岸功能不断扩展完善,昔日狂风呼啸的戈壁风口,如今已发展成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并举的“黄金口岸”,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面向整个欧亚大陆全方位开放。
绿色发展
汇就赛里木湖“生态蓝”
去温泉县疗养度假、到木特塔尔沙漠体验大漠风光、去大小海子拥抱草原……博州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多点开花。近年来,当地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布局旅游产业发展,“赛里木湖蓝”便是其中最闪耀的一抹亮色。
赛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集山、湖、林、草、湿地、冰川等原生态景观为一体。走进赛里木湖,山清如洗、水碧如染、花草如海、游人如织……一幅生态优美、旅游畅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映入眼帘。
“这几年赛里木湖的草原更绿了,水更清了,天空也更蓝了。”景区管委会资源环境管理局局长哈斯特说。
作为高原封闭湖,赛里木湖生态自我修复能力非常脆弱。“保护环境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哈斯特表示,为了保护好赛里木湖的生态环境,景区实施了禁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工作,用绿色生态围栏对环湖周边42.5万亩草场实施禁牧,修复治理13万亩草原,生态抛石固岸35公里,整治沟谷河道94公里,使天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
新疆赛里木湖景区风光。人民网记者 刘洁妍摄
随着一系列生态保护举措的实施,赛里木湖各类生态系统已开启良性发展态势。绿色发展还原了赛里木湖的生态蓝,科学保护造就了赛里木湖景区的环境美。
“经过多年努力,赛里木湖核心区域内退化草场植被得到全面恢复,景区核心区植被修复率达到95%以上;2018年赛里木湖的水质从IV类跃升至II类,部分水域达到了I类水质。”哈斯特说。
秉承“实施最严的保护措施、恢复最原始的生态、推进最科学的发展”理念,赛里木湖实现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协调发展,已成为推进区域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辐射带动越来越多的业态融入共享赛里木湖美景之中。
据统计,今年7月1日至12日,景区接待游客量38.1万人次,同比增长16%。除环湖自驾游外,游客还可体验动力伞、帆船等多种游乐项目,在空中、湖中感受赛里木湖美景。“我们将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同时狠抓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完善基础旅游服务设施,让游客在最美的环境中获得最好的旅游体验。”哈斯特说。
(责编:苏缨翔、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