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8:52:43 来源: sp20241227
供应有改善 风险仍存在
维护和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依然任重道远(环球热点)
近期,全球粮食市场呈现多种新动向: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等机构1月发布的报告,2023年全球食品价格指数明显回落,反映市场供应整体情况有所改善;但同时,受极端天气、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大米、食糖等的供需情况依然趋紧。
据世界粮食计划署数据,2023年有3.33亿人经历了极端饥饿;另据联合国5家机构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累计仍有约7.35亿饥饿人口。2024年,全球粮食安全能化解危机吗?
粮食市场喜中有忧
美联社近日援引粮农组织1月发布的报告称,2023年,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与2022年的历史高位相比明显下降。2023年全年食品指数均值为124点,比2022年的平均值下降了13.7%。其中,全球植物油价格指数创3年来新低,下降幅度达32.7%,全球谷物、乳制品价格指数较2022年也分别下降了15.4%和16.6%。
粮农组织指出,食品价格下降,反映出“全球市场供应充足”。据粮农组织2023年12月发布的谷物供需简报,2023年全球谷物产量的预报数已上调至28.23亿吨,同比增长0.9%,比2021年的历史最高纪录高出1030万吨。粮农组织表示,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预计全球谷物库存量与消费量之比为30.8%,供应形势较为宽松;2024年谷物收成预计还将创历史新高。
另据中国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近期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3年度报告》,2023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同比增产,总产量预计为28.74亿吨,同比增加1414万吨,增幅0.5%。
不过,国际组织及研究机构报告指出,市场供应情况也存在隐忧。
粮农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受厄尔尼诺现象、部分产区的保护主义政策等影响,全球大米价格指数仍在上涨。“当前全球大米价格处于15年来的高点。”美国农业部1月发布的世界谷物市场与贸易报告表示,大米价格上涨可能使全球消费者转向其他谷物,对全球谷物的供需情况产生影响。
此外,全球糖价也上升至2011年以来的最高值。美联社分析称,主要原因是此前印度、泰国等蔗糖主产区经历异常干旱,影响收成,市场担忧食糖供应趋紧。不过,由于全球最大的糖出口国巴西近期供应强劲以及印度减少了燃料生产所用的糖,食糖价格指数在2023年最后一个月有所改善。
积极因素与风险并存
如何看待当前全球粮食市场形势?整体供应改善是否意味着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有所缓解?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所所长于宏源对本报记者表示,近期全球粮食市场的新动向反映了多种积极变化趋势,对促进全球粮食安全起到一定作用。
“当前,新冠疫情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已显著减弱,全球整体粮食产量有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及国际贸易的断点、堵点有所恢复,供给不平衡问题有所改善,因此价格总体出现回落。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议题近年来越发得到国际社会重视,全球主要农作物产区普遍通过减少化肥及农药等化学品施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智能农业等粮食相关科技在全球的进步和应用,也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生产效率和抗灾能力。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全球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和长期稳定性,促进全球粮食市场平稳运行。此外,国际粮价与石油价格有相关性,2023年全球油价较2022年显著下跌,也带动了粮食价格下降,缓解了国际粮价压力。”于宏源说。
尽管全球食品价格从高位回落、供给有所改善,但于宏源表示,全球粮食安全总体形势依然难言乐观,局部地区仍饱受粮食不安全困扰。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长期因素依然存在。
地缘政治冲突深刻影响全球粮食生产、运输及供应。当前,乌克兰危机尚未平息,加沙地带战火再起,全球粮食供应链依然面临威胁。世界粮食计划署2023年12月的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报告显示,目前加沙地带超过1/4的家庭面临极端饥饿的风险,意味着约220万人处于粮食危机或更严重的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状态。报告称,如果当前局面持续,数月内该地区有发生饥荒的风险。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也持续影响全球农业收成。粮农组织数据显示,过去30年,气候变化及各类灾害事件给农牧业生产带来的损失高达3.8万亿美元。
2023年至今,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扰动全球主要农业地区。据美国“饥荒早期预警系统网”估算,该现象影响全球至少1/4农业土地的产量。作为全球重要的海运枢纽,巴拿马运河也因厄尔尼诺现象遭遇严重干旱,冲击国际粮食运输与贸易。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将至少持续至2024年4月。
“全球范围内,约70%的饥饿人口生活在冲突战乱地区,气候变化进一步导致这些地区的饥饿和粮食不安全状况恶化。”于宏源说。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张传红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全球粮食浪费现象严重,这是加剧粮食安全问题的另一大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每年约1/3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为13亿吨,足够养活12.6亿人,这是目前全球遭受粮食不安全人口的近两倍。
“粮食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粮食分配和流通问题。地方性、区域性粮食危机之所以出现,不仅因为部分国家和地区缺乏粮食生产能力,还因为当地往往缺乏粮食仓储和运输能力,基础设施不足,导致很多地区无法获得充足的粮食。而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冲击了这些地区粮食生产和供应链,加剧了粮食短缺现象。因此,必须认识到,全球粮食的绝对产量和供应量改善并不能充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全球粮食安全依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张传红说。
亟待共同努力
据世界粮食计划署及其他人道主义机构2023年12月发布的地区粮食安全分析报告,受冲突战乱、气候变化等的综合影响,2024年,西非、中非将有创纪录的4950万人挨饿,比2023年的人数多4%。其中,非洲靠海国家2024年面临严重饥饿的人数将达到620万,比2023年增加16%。世界粮食计划署近期还发文表示,到今年6月,该组织还需要9.21亿美元的额外资金,以维持对脆弱地区的援助计划。
“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预计区域性的粮食危机还将持续存在,局部地区或部分国家的粮食安全情况甚至会出现倒退或逆转。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还继续面临诸多挑战,维护和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依然任重道远。”于宏源说。
“在一个相对富足的世界里,人们继续遭受饥饿折磨,甚至死于饥饿,这令人愤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2023年7月在罗马举行的联合国粮食体系峰会阶段成果总结推进大会上表示,全球粮食安全有三大关键行动领域:首先是对可持续粮食体系进行大规模投入,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其次,各国政府和企业应开展合作,保持食品市场开放,消除贸易壁垒和出口限制;第三,减少食品加工、包装和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运用新技术促进土地、水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重点在解决发展问题。为此,有必要在粮食不安全地区实施人道主义援助救济与提高可持续复原力相结合的长期战略。同时,也有必要巩固和加强国际社会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的政治意愿及承诺,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共同促进农业粮食系统改革转型,提高农业韧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于宏源说。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当前,国际社会应继续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组织发挥作用,提升脆弱地区的粮食生产和流通能力,维护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同时,国际社会也应积极促进贸易开放流通,减少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政策,保证粮食能够真正流入受气候变化和地缘冲突影响大的国家。”张传红说。(本报记者 林子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