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齐鲁大地注入强劲“水动能”

发布时间:2024-12-21 10:23:42 来源: sp20241221

原标题:为齐鲁大地注入强劲“水动能”

   俯瞰齐鲁大地,水网纵横交错,水利工程星罗棋布。

   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山东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98立方米,不到全国的1/6,面临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双重制约、严重干旱与严重水患并存风险。水一直是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制约。

   缺水的山东如何“解渴”、兴水、惠民?近年来,山东锚定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改善水民生目标,扎实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水旱灾害防御、农村供水保障、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河湖治理保护等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水动能”。

  节水增效“双丰收”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德州市齐河县豆腐窝灌区的刘桥镇西杨村,绿油油的麦苗一望无垠,生机勃勃。

   “我们这四千多亩地,绝大多数都使用喷灌、滴灌,结合水肥一体化,每次灌溉,五六个人就能全部管起来。”齐河县种植大户李建国说。

   滴灌设备省工省水,使村民享受浇地便利的同时不增加经济负担。去年,西杨村秋季玉米亩均增产16.7%,亩均节水26%,扣除滴灌成本后,每亩可增收186元。

   “这个平台,随时随地能看用水量和花费。”站在田间,李建国打开手机登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平台,算起了“节水账”。“过去浇地按亩收费,现在按水量收费,少用少花钱,省下的水村委会会回购,我还能得奖励。”

   2023年4月,德州市宁津县、齐河县豆腐窝灌区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搭建起水价形成、精准奖补、水权交易等六项机制,实现节水增产、统筹生态、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热情等多方面效益。

   山东以占全国1%的水资源,养育了占全国7.2%的人口,生产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灌溉了约占全国5%的耕地。十年来,山东累计实施42处大型和125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从7570万亩增加到7862.58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6270提高至0.64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省深入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同时,以科技创新和关键节水技术攻关作为引领,扶持培育节水产业发展,推动重点用水工业行业水效提升,经初步测算,2023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24.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1.5立方米,分别较2012年下降49.6%、41.9%,均居全国前列。”山东省节约用水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疏通水网“毛细血管”

   “我们村吃水原来都是定时定点的,现在全天24小时都有水。”枣庄市山亭区葛庄村村民葛德合从水龙头里接了一杯清水一饮而尽,高兴地说,“干净得很,还回甜。”

   枣庄市山亭区地势复杂,村庄分散,境内60%的村处在山区,实施规模化集中供水施工难度大、运行保障成本高。截至2022年底,全区自来水普及率为92%,但农村供水规模化覆盖率仅为2.49%。

   为破解群众吃水难题,山亭区创新构建以新建两个区域水厂为中心、以六个加压调节站为节点、以高位水池联通供水终端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确保山村群众都能吃上“大管网”自来水。截至2023年底,全区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已达55%,计划至2024年底前实现覆盖率97%。

   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的省情水情,山东加快构建库湖河渠联通、供排蓄泄兼统的骨干水网,同时着力完善“毛细血管”,抓好民生水利工程。全省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县(市、区)达到118个,全省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率、城乡供水一体化率分别提高到98%、90%、73.8%,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山东不仅高效建设物理水网,促进水网工程系统集成,而且同步推进数字孪生,建设“智水齐鲁”智慧大脑。打开数字孪生胶东调水平台,胶东调水工程数字化“一张图”尽收眼底,全局水量调配、明渠梯级闸泵运行控制、泵站智慧运维、水库调度运维、管道泵阀应急调控等功能板块一目了然。

   山东将水利大脑作为“齐鲁智脑”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建构“智水齐鲁”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全省5522座水库全部实现雨水工情自动测报和视频安全监控。大汶河、沂沭河流域建成“三道防线”,实现多业务“四预”。6个数字孪生灌区国家试点加快推进,骨干引调水工程均开展了智能应用场景构建。

   山东省水利厅负责人表示,当前,全省统筹推进物理水网和数字水网同步规划建设、省市县三级水网有效合理衔接,先导区建设全面起势见效,全力打造国家水网建设省域范例。

  以“河湖长制”推动“河湖长治”

   近日,在滨州市滨城区狮子刘村的秦皇河畔,一架无人机正在“自主巡河”,发现的河湖问题通过移动端实时推送到沿线河管员,仅用10分钟,无人机“巡河员”就完成了辖区内2条河道的巡查工作。

   “有远景、有近景、有视频,能反馈河道最真实、全面的情况,还能及时发现盲区,以前要花1小时徒步巡完辖区内的河道,现在发现问题直接去现场处理就行。”狮子刘村河管员刘俊亮说。

   滨州市建成无人机智慧巡河系统,构建“无人机+河管员+数字孪生”的河湖数字化、立体化管护模式,对全市特别是乡村级河湖实行精细化管护,依托河湖环境改善带动乡村振兴。

   数字赋能、立体护河是山东推动全域河湖管理保护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17年全面建立河湖长制以来,山东省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湖长体系,7万多名河湖长、4万多名河湖管理员、6600多名河湖长制工作人员,以及全社会参与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者合力织起河湖治理管护网络。

   “6年多来,全省累计整治河湖问题9.5万余处,河湖面貌焕然一新。”山东省水利厅河湖管理处有关人士介绍,山东目前已建成省级美丽幸福河湖600条(段),市、县级美丽幸福河湖1400余条(段),实现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县域全覆盖。

   (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责编:温璐、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