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0:07:25 来源: sp20241126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搭建自主知识体系成果发布平台、优化学科专业发展生态、布局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两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为牵引推动改革创新,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探索有益经验。
建平台 强学科
轻点鼠标登录,即可置身浩瀚的学术星空,在人类文明的思想殿堂自由翱翔。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世界”近日上线,这个数智化服务平台融学术资源、交流、传播、创新于一体。两个子平台“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平台”“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已面向国内外学者和读者开放注册。
漫步“学术世界”,对话合作、协同共创,各领域学术共同体展开交流和创新有了更多可能。
2万多篇主文献、107个二级学科、近2.5万位入选作者、1290种专业期刊……经典集萃、卷帙浩繁,在主文献平台,学者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在预印本平台,“成果审核—预印发布—开放评阅—荐稿选稿—复印转载—全媒体传播”的全流程学术服务,第一时间呈现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主文献平台突出‘精’,文献精选、精加工;预印本平台则是‘快’,快速发布、传播成果,这在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属于首创,是服务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一次尝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徐拥军说。
新的学术交流生态中,期刊出版周期长、青年学者发表难等问题有望得到缓解。在“学术世界”,青年教师将拥有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落子大平台生态体系,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平台,“学术世界”只是一个开始。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哲学社会科学站在了通向世界和未来的关键路口。我们将与学界同行共建共享‘学术世界’,给世界以崭新的学术天地、给未来以崭新的学术空间,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布局平台、立足生态,中国人民大学探索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融入学术创新、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各个创新环节——
全国首个智慧治理学院在苏州校区成立,9月将迎来首批新生;全国首家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揭牌,加快推进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创新发展;中管高校首家纪检监察学院组建,致力于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区域国别研究院、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等成立,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学院、人口与健康学院、国家安全学系、数字经济系、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等20多家教学科研机构落地……
汇众智 聚合力
燕山脚下,北京中轴线北延,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于此。今年初,中国人民大学在此举办研究成果发布活动,数十所知名高校专家参加。
“建构中国自主的民法学体系,是中国民法学屹立于世界民法学之林的必然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推介《中国民法典释评(十卷本)》,称之为“民法学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阶段性努力”。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高度评价《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总结近百年来中国青铜器研究,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发展过程的见证。”
中华文脉绵延不绝,展现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万千气象。
这样的成果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已连续举办3个季度。从北京中关村到深圳特区,再到国家版本馆,20余所高校,30余项重磅成果,陆续向全球发布。
“系统集成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果,着力探索有组织科研的新平台、新机制,我们正努力交出一张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人大答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林晨说。
搭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交流发布平台,联动全国百所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一系列举措引人瞩目——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倡议书》发布,近60家高校积极响应,参与组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大学联盟”。加深与国内理论界合作,加快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
主持研制“高等教育强国指数”“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指数”,发布《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对近170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综合评价,构建高等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中国标准;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联盟”由新闻学院参与发起,40余家单位合力培养人才。哲学、金融学、信息资源管理学……全国性学科联盟,中国人民大学已有7个。
续文脉 担使命
阳春三月,武夷山下,九曲溪水蜿蜒迤逦。传承近千年的朱熹园内,学者云集,在此汲古润今。中国人民大学与福建省南平市举办学术论坛,中外学者深入对话。
“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文化标识和精神密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立文说,通过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朱子文化和儒学思想研究走向世界学术舞台的前沿。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社会不妨从东方价值吸取智慧。”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严翠恒说。
如今,璀璨夺目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日益彰显出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宝贵养分。
中国人民大学启动“文明史研究工程”,整合多所学校高水平研究力量,投入《中国文明史》《世界文明史》重大项目研究编撰,从历史长周期洞察中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
项目首席专家杨慧林教授说:“学理化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是我们的初衷。中华文明蕴含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经验,应该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回答。”
两年来,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人文经济苏州研究中心、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等10余家新型研究机构多点布局,在浙江等地一批校地共建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实践研究基地拔节生长……
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在探索创新中彰显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自觉追求。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牢记嘱托、勇毅前行,努力发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办学优势,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服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阔步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7日 04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