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合作 传播友谊

发布时间:2024-11-25 23:03:06 来源: sp20241125

  中国政府友谊奖奖章。   壮晓舒摄

  2024年1月23日,“津彩行”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天津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活动在天津举行。图为乌兹别克斯坦高校的校长们在天津外国语大学了解传统手工艺品毛猴的制作。   刘东岳摄(人民视觉)

  皮特·赫尔曼。   受访者供图

  萨夫留别克·卡培拉别科夫。   孙 娜摄

  亨利·哈曼·阿达姆松。   本报记者 洪秋婷摄

  2023年12月22日,在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来自海南省高校院所、产业园区、企业的100余名外国专家及其家属在展示墙上贴祝福语。   张 茂摄(人民视觉)

  开放的中国欢迎世界各地英才。不久前,202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来自26个国家的50名各领域专家获奖。

  中国政府友谊奖是中国政府专门为表彰对中国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来华工作外国专家设立的荣誉奖项。这些获奖专家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外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获奖者,听他们讲述扎根中国的故事。他们纷纷表示,期待未来继续参与中国发展,让合作的手牵得更牢、友谊的纽带拉得更紧。

  

  德国籍人权专家皮特·赫尔曼——

  “到中国教学让我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对我的职业生涯而言,与中国团队的交流合作意义重大,固定的合作机制让我们可以进行深入研究。”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全职研究员皮特·赫尔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谈及获得202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赫尔曼表示,中国政府友谊奖彰显了中国对国际人才的尊重和对他们学术和学识的认可。“我在颁奖仪式上遇见了众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这让我很是惊喜。对我的事业而言,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和同事们将进一步推动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其国际影响力。”赫尔曼说。

  赫尔曼曾任职于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等欧洲高校,在欧洲的社会法和社会政策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参编著作150余部。2013年,他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从此与中国结缘。2017年,他加入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欧洲法、人权法等国际课程。

  “到中国教学让我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为我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课堂上,我从不照本宣科,不只让学生们听我讲,还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中国工作多年,赫尔曼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他说,“这是一个充满开放与合作精神的团队,学生们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

  依托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赫尔曼创办的“HRUG”人权学术小组迄今已发起、组织数十次学术交流活动。来自中国、南非、土耳其、葡萄牙、爱尔兰等国的专家在一起分享学术观点,交流学术思想。“大家来自不同国家,从事社会政策、法律、心理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这样的讨论总能让人受益匪浅。”赫尔曼表示。

  “中国的脱贫成就为提升人权保障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普通民众能享受到社会进步、人权事业发展带来的益处。”赫尔曼称,经过接续奋斗,中国成功从一个贫穷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一些西方政客却视中国的发展为威胁。因此,他一直致力于在欧洲学术界为中国发声,驳斥和澄清一些对华偏见。赫尔曼曾代表中南大学参加欧盟委员会、亚太经合组织等机构主办的研讨会30余次,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特色人权观、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促进中外交流,加深中外了解,是我的理想和努力研究的方向。”

  推进和保护人权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事业。赫尔曼说:“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能够促进人权研究。近年来,很多中国学者到欧洲学习交流。未来,我希望有更多机会从事与中国有关的教学和研究,通过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互学互鉴,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发展进步。”

  哈萨克斯坦籍眼科专家萨夫留别克·卡培拉别科夫——

  “只要医院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在中国工作”

  黑龙江大庆眼科医院的眼显微外科实验室内,哈萨克斯坦籍眼科专家萨夫留别克·卡培拉别科夫正在操作台上为5位年轻医生演示白内障手术的操作步骤。

  走进大庆眼科医院的外国专家诊室,一面写着“医术克顽症  医者父母心”的锦旗格外显眼,这句话准确概括了卡培拉别科夫在中国多年的工作生涯。这位在中国工作了20多年、医治了20多万名患者的“光明使者”,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参与并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化与发展。

  2月4日,恰逢中国农历立春,卡培拉别科夫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大惊喜,他荣获了中国政府友谊奖。“20多年时间里,我深深地爱上了黑龙江、爱上了中国。”在卡培拉别科夫看来,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不仅是对自己事业的肯定,也折射出哈中两国人民间的深厚友谊。

  “我来的时候头发茂密,胡子也是黑的。”卡培拉别科夫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他刚来中国时的照片。他一边抚摸着自己花白的胡子,一边回忆起当年:上世纪90年代,作为哈萨克斯坦国内一名出色的眼科医生,卡培拉别科夫多次受邀来中国工作、交流。1998年,大庆眼科医院成立,身为优秀青年专家的卡培拉别科夫加入团队,对医院进行技术援助。他带来了角膜放切术、视网膜血管接通术和后巩膜加固手术三种技术,填补了当时大庆市眼科界的空白。

  勤恳、真诚、善良、幽默、自律,是中国同事和朋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培养了数十位优秀中青年医生,在中国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走遍了大庆市的五区四县和黑龙江绥化等地区的20多个乡镇卫生院并义诊患者4万多人……在中国一干就是二十余载的卡培拉别科夫目前已是医院元老级的外国专家。因为医术出众,很多当地甚至邻县市的患者慕名而来,有时卡培拉别科夫一天的手术量就超过50台,患者亲切地称他为“别克医生”。

  “‘别克医生’几乎每周一到周六都会出诊,一周只休息一天。”大庆眼科医院国际专家组翻译李儒明对卡培拉别科夫的敬业非常钦佩。尽管工作忙碌,卡培拉别科夫一直坚持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面对眼科病患多、病例复杂的情况,他几乎每年都利用假期到外国医疗机构学习最先进的技术与理念。他还利用休假时间回到自己的母校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协助大庆眼科医院与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开启长期合作关系。近些年,随着中国眼科医疗水平的飞速进步,卡培拉别科夫也经常在中国国内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

  “医生是让人感到幸福的职业。看到患者在自己的医治下康复,高高兴兴回家时,我总是非常开心!”每当自己的患者痊愈出院,卡培拉别科夫总会往外多送几步,他称之为“最幸福的时刻”。

  除了休假探亲,卡培拉别科夫每年至少有10个月在中国。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他却从未感到孤独。“中国的朋友们和我一起庆祝生日,我也经常参加大家组织的聚会……”卡培拉别科夫深爱着大庆这座城市,“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对这片土地有难舍的感情。”

  不久后,卡培拉别科夫将和大庆眼科医院的中国医护人员一同参与“拾光”行动眼健康公益活动,深入社区免费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眼健康筛查,给他们科普眼部健康知识。“只要医院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在中国工作。”卡培拉别科夫说。

  瑞典籍科学家亨利·哈曼·阿达姆松——

  “我深切体会到中国对教育和科研的重视”

  “这是我在广州度过的第五个年头。”瑞典籍欧洲科学院院士、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兼光电集成研发中心主任亨利·哈曼·阿达姆松感慨,中国为来自不同科技领域的科学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在这里工作非常愉快。

  阿达姆松位于广州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中瑞两国国旗。他表示,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外国科学家选择来中国工作,在这里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作为微电子学、热电材料和红外传感器研究领域的专家,阿达姆松尤其擅长纳米光子学、电子学及红外光电器件的研究。

  2012年,应中国科学院之邀,阿达姆松成为该院客座教授,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2019年8月,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在广州成立,阿达姆松担任首席科学家,并作出杰出贡献。“这是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荣誉!”谈及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阿达姆松难掩激动之情。

  在中国的10多年里,阿达姆松亲身感受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国的许多城市,电动汽车日益增多,几乎随处可见!”阿达姆松惊叹于这种低碳、环保的交通工具已成为民众出行的重要选择之一。他认为,这种变化不仅改善了空气质量,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持续扩大科技经费投入、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在广州的这几年,我深切体会到中国对教育和科研的重视。”阿达姆松注意到,如今在中国高校,各类国际交流项目蓬勃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出国学习、交流,他们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形象的使者。”

  阿达姆松团队中的许多成员都是他曾教过的学生,中国学生的聪明勤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目前,我的团队有30人,计划今年进一步扩大规模。”他指出,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不仅是推动中外科技交流的桥梁,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进步。”阿达姆松说。

  阿达姆松表示,中国以创新促发展,不断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搭建国际创新合作平台。“我希望,中国与包括瑞典在内的欧洲国家在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进一步,相信将有更多国内外精英汇聚在这片土地上,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蒋欣雨、刘鸿霖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9日 18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