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3:39:24 来源: sp20241123
【加快绿色转型 激活发展动能】
中国能源绿色低碳变革已来, 中国能源含“绿”量不断提升。2023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超过15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今年新能源发展进一步取得新突破。截至7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6.8亿千瓦,装机占比超过54%。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1.清洁能源发展进入快车道
“用太阳来对抗沙子!”日前,英国一家网站的文章对中国正在建设中的“沙戈荒”大型光伏基地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文章称:“中国正在赢得与荒漠化的战斗。”
从空中俯瞰,光伏板一块接着一块,以往连绵起伏的黄色沙丘,变成了“蓝色海洋”,一片片绿植点缀其间。“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这种具有非凡创意的“治沙+绿电”立体生态开发模式令世界瞩目。库布其沙漠,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如今正在成为绿色电力的来源地。
不仅是在库布其沙漠,在我国西北的戈壁大漠中,成片的风机、光伏板随处可见。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风电、光伏发电成为清洁能源的主力军。
过去十年间,我国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实现了跃升式发展。中国全社会用电增量中,有一半以上是新增清洁能源发电。我国有序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以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为重点,规划建设了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相当于20座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累计装机规模达3728万千瓦。
不仅仅是大型风光电基地发展迅猛,我国通过积极推进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推广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光伏+农业”新模式,打开了农村新能源发展的广阔空间。
山西省临汾市屯里镇大型农光互补电站,采用“光伏+农业”模式,实现棚下种植油用牡丹、棚上发电,一地两用,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
山东、江苏、陕西、安徽、四川等地利用公路服务区、收费站、建筑屋顶与立面等,开发分布式光伏资源,打造低碳服务区,实现交通与光伏、景观相融合。
目前,核电已经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支撑电源和主力电源,辽宁、浙江、福建、广东、海南5个省核电发电量占比超过了20%,在电力保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指出,核电是清洁、低碳、高效的优质能源,在电力系统是重要的基荷电源。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地区核准在运和在建的核电机组共102台,总装机容量11313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目前在运的机组56台,装机容量5808万千瓦;已经核准(包括已经在建设过程中)的机组46台,装机容量5505万千瓦。
截至2023年底,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达4.41亿千瓦、6.09亿千瓦,合计较10年前增长了10倍。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5亿千瓦,占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40%以上。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2.绿色能源走进千家万户
漫漫大漠戈壁驭风“种太阳”,绿色电力通过条条银线穿越千里点亮大城市的灯;西南崇山峻岭之间大河汹涌澎湃,巨型电站“连珠成串”,百余台水电机组接续运转,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为经济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河北雄安实现地热供暖“绿色”过冬,供暖不烧煤、不用电,也不用天然气,守护蓝天告别污染……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关乎每个人的福祉。2013-202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6%。持续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成品油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国燃煤锅炉减少8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基本完成平原地区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各地因地制宜推进清洁取暖。截至2023年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面积较2016年底增加107亿平方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较2016年分别下降41.1%和30.6%,重污染天数分别减少61.2%、41.8%。
有许多变化超出人们的想象。
“张北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冬奥会期间,矗立于张北县、桨叶直径146米的风电机组,日均发电约2.45万度,可供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完成全部造雪量。而如今,不仅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甘肃的风也正在点亮北京人的生活。
“从2021年我们促成山西送北京首笔绿电交易以来,相继实现了山西、河北、内蒙古、甘肃等地的绿电进京,年度交易量从2021年的0.96亿千瓦时,到今年上半年的40.5亿千瓦时,绿电市场化交易量实现大幅增长。”首都电力交易中心交易师张辰达表示。
能源资源实现绿色集约化开发,绿色开发技术广泛应用,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沙漠、戈壁、荒漠及采煤沉陷区推广“光伏+”生态修复新模式。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4%,重污染天数下降了83%。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3.科技驱动勇当“减碳先锋”
从传统的油气企业向新型能源企业的转变,是中国油气巨型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并纷纷交出新答卷,实现从传统油气生产向新能源领域的实质性跨越。
天蓝水碧的查干湖畔,中国石油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Ⅲ区块,光热系统正式并网运行,亚洲最大陆上采油平台集群零碳示范区建成投运,中国第一桶“零碳原油”在此诞生。吉林油田莲花光伏电站66千伏升压站,一排排光伏板整齐地排列着,源源不断“捕捉”着太阳能,向下游吉林油田生产一线输送清洁绿色的电力;吉林油田北湖风电场,伴随着“大风车”吱吱转动,中国石油风电项目第一台风机成功并网发电,单台风力发电机组发电量可达700万千瓦时。
绿氢将逐步成为未来主力氢源,但目前生产和应用还面临技术成熟度不高、经济性较低等制约。中国石化勇于探索,在新疆库车建成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绿氢示范项目,建成全球最大加氢站网络,氢气加注量占全国40%左右。今年,中石化还启动了“万站沐光”行动,规划到2027年,在油气矿区、石油石化工业园区及加油站等新建光伏站点约1万座。
抓住风、留住光,勇当“减碳先锋”。不仅地上要建设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设备,地下也在研究推广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减碳埋碳共同发力。在山东,一条109公里的输送管道将中国石化齐鲁石化生产捕集的二氧化碳,送到胜利油田的地下油藏,进行驱油封存。“吃”进二氧化碳、“吐”出原油,减碳、增产“一举两得”。这里是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
过去十年间,我国绿色能源技术实现新突破。建成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制造体系,全面掌握大型三代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第四代核电技术,水电全产业链体系全球领先。据介绍,下一步我国还将深化能源改革。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能源、核电、智能电网等领域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此外,将依托重大工程来推动能源技术装备攻关、示范和推广,以工程应用不断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迭代升级。
(本报记者 张翼 光明日报)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