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5:51:47 来源: sp20241122
预制菜良莠不齐 全国人大代表呼吁严把标准关
预制菜产业发展应先“预制”标准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伴随“宅经济”的兴起,易烹即食、省时省事的预制菜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对于预制菜,有人喜欢它方便快捷,也有人质疑它营养成分不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预制菜市场发展迅速,根据《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工作规划》显示,国内预制菜渗透率已达10%至15%,预计2030年将增至15%至20%,市场规模可达1.2万亿元。
预制菜产业如何良性发展是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关心的内容。预制菜发展需标准先行,加快推进预制菜标准建设成为代表们的共识。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瑞爱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我国70%以上的预制菜加工企业属于作坊式生产,企业规模小,质量及稳定性差,食品安全问题严峻,亟待出台预制菜国家标准,提高准入门槛。
全国人大代表、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思敏建议尽快出台预制菜国家、地方或行业相关标准,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加快出台国家标准
近年来,国家层面非常重视预制菜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及,要“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培育‘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
作为一名身处预制菜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郑思敏深知目前预制菜行业发展虽总体向好,但其中却存在不少痛点,标准体系缺失已成为影响预制菜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
“虽然有关部门正密集出台预制菜相关标准,但仍缺乏完善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同时,预制菜定义模糊、产业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水平较低等问题也制约着预制菜产业的发展。”郑思敏建议,可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尽快出台国家、地方或行业相关标准,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多年来一直关注预制菜领域的陈瑞爱对此表示认同。在她看来,当前预制菜行业快速发展与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的矛盾,是产业发展最大难题。标准缺失,特别是国家标准缺失,难以实现原材料追溯、标准化生产和冷链物流配送,会导致偷工减料、食材不新鲜等问题,不仅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也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标准先行,要尽快出台预制菜相关国家标准,提高准入门槛,确保食品安全。”陈瑞爱补充指出,把好“标准关”除了要制定精细、严格的标准之外,还要针对预制菜“两次烹饪”的特点,明确食材全流程可追溯等要点。
记者注意到,江苏、重庆、上海等地出台了预制菜相关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但尚无预制菜国家标准。在受访专家看来,已出台的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要么有地域限制,要么缺乏强制性,对行业的实际规范效果十分有限。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指出,由于国家标准缺失,导致预制菜究竟如何分类尚存争议,比如,半成品菜、预配菜、中央厨房供货等能否都归类到预制菜中,仍无定论。
“缺乏标准会导致从业者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司富春建议加快制定预制菜行业标准,应明确预制菜概念,科学界定预制菜涵盖范围,并对原料、加工工艺、储存运输等作出规定,可按照产品预制程度或制作场景对预制菜产品进行精准区别,规范行业发展。同时,应以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为基础,适时将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此外,司富春指出,应强化全过程监管,实行生产许可制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行溯源管理,建立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市场销售等全过程可追溯系统,从源头上保证预制菜质量安全。
研究制定发展规划
记者注意到,在国家发展预制菜的大背景下,包括广东、福建、山东、河南等多地政府发布了相关政策,大力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
2021年10月,广东省成立“广东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联盟”;2022年,预制菜产业发展被写入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中;同年3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从省级层面系统化统筹推动预制菜发展,部署加快建设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高地。
在一些地方,预制菜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
在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特呈岛,主营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的广东某集团有限公司经过与村委会、村民磋商,走出了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这里养殖的金鲳鱼百分之八十都可做预制菜,渔民们养殖更为规范,水产品的品质也更稳定不愁销路,公司也在推行数智化养殖,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结合,让现代养殖更安全更智慧。”集团食品供应链负责人介绍,通过发展预制菜产业,已成功带动当地500余户村民实现增收,实现了企业、农户、村集体三方共赢。
“预制菜一头连着产地田头,一头连着市场餐桌,从种植到加工再到运输和销售,带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其发展既是居民消费升级、食品加工业不断做大做强的现实映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鉴于此,郑思敏建议尽快明确牵头部门,加快制定和出台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制定精准化的预制菜扶持政策,重点培育成熟区域的市场主体。同时,应通过培育一批涵盖生产、冷链、仓储、流通、营销、进出口以及装备生产等环节的预制菜示范企业,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引导预制菜中小企业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牵引上游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下游餐饮以及配套制造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梁平区委书记钱建超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应在明确主管部门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全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规划。考虑到全国各地食品特色不同,应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特色差异化、分工互补式发展,加快推动预制菜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以预制菜生产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倒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迭代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助推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
保障知情权选择权
当前预制菜渗透最多的当属餐饮行业,但一些餐馆和外卖使用预制菜而不告知消费者一直备受诟病。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欧连维指出,预制菜在消费选择环节上的不透明是造成部分消费者不认可的一大原因,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预制菜产业的发展。
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是否应提前告知消费者?记者注意到,今年9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答复网友“餐饮企业应当标明所售菜品为预制菜”的建议时表示,目前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餐饮经营者明示菜品是否为预制菜,消费者如需知晓,建议用餐前咨询经营者。
对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指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因此商家应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如果使用预制菜应当主动提前告知。
陈音江认为,告知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利用店内公示、电子菜单、服务员服务等方式,商家都能够主动告知消费者哪些菜品是利用预制菜制作的、哪些菜是现炒现做的。此外,对于预制菜的信息也应完整、全面、真实地告知消费者,包括预制菜的供应商情况、生产日期、配料表等食品相关信息,都应向消费者进行明示。
“餐饮商家可以使用预制菜,但应当将选择权交由消费者,通过价格差异、出餐时间差异等让消费者自主选择。”鉴于当前预制菜国家标准尚未出台,部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可能存在一些食品安全隐患。陈音江认为,应考虑建立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强化商家主动提前告知消费者的责任。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