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金融实践中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24 18:44:27 来源: sp20241224

作者:田国立

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金融因实体经济所需而产生发展,承担着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职责,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标,普惠金融被寄予了更多更高期望。党中央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秉持服务大众需求的初心,聚焦关乎社会民生的痛点难点,积极践行新金融,依托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持续探索创新普惠金融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以新金融回应时代之变与人民之需——银行变“小”了

  传统印象中,大银行天然做的是大生意。建设银行过去也是专注于做大企业、大客户,对小微企业服务投入精力有限,普惠金融贷款新增规模每年大约只有200亿~300亿元。但伴随国内经济十余年转型升级,建设银行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势,逐渐从过去的历史方位中转向,由追求规模增长转向更高效的价值成长,由“双小”(小企业、小客户)连接和承接“双大”,由服务“小众”转向服务社会大众,业务经营实实在在向“小”下沉。普惠金融贷款从2017年仅4000亿元,到2020年破万亿元,再到2023年6月已达2.86万亿元,平均每年新增超4000亿元。普惠金融贷款客户从2018年第三季度突破100万户,到2022年第一季度突破200万户,再到突破300万户,时间间隔从三年半缩减至一年半,普惠金融服务覆盖呈现持续加速度,同时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普惠金融业务由“盆景”变成了“森林”。

  在“人民至上”价值主张下,确立普惠金融为全行战略。《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金融如水,居于低处、不与民争利,才能滋养实体经济的万亩良田。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金融界长期遵从华尔街的“二八定律”,即服务金字塔头部20%的客户就可获得80%的收益,而大批成长中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得的金融资源相对较少。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下党对金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建设银行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金融应当服务绝大多数人而不仅仅是少数人,要与民生共进、与大众共享,于是快速调整价值观,推进以“人民至上”为价值追求的新金融实践,致力于做好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金融。2018年,聚焦小微企业融资的社会难点、民生痛点,建设银行党委审时度势,将普惠金融确立为全行发展战略,进一步聚焦“双小”进行战略重心调整,下定决心以金融力量服务更为广大的市场主体和经济末梢。总行管理层成立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统筹管理,从组织体系建设、信贷规模保障、专项费用配置、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尽职免责制度落地等方面全方位建立普惠金融发展体制机制,全力支持和保障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致力于让传统金融体系无法触达的领域和人群越来越容易获取到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顺应长尾市场发展趋势,推进金融向社会大众下沉。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出,“假如一国的大部分居民都处于贫困状态,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不繁荣”。占社会绝大多数的长尾主体的发展状态是影响经济社会整体繁荣富裕程度的重要因素。服务长尾市场主体并满足其成长发展的金融需求是普惠金融的初衷和职责所在。面对市场主体放量下沉、业态不断变化的趋势,建设银行从过去“居高临下”做金融的传统思维中转向,以“小我”低姿态面向社会大众,在“技术撑腰”的同时做到“服务弯腰”,躬身深耕长尾市场服务,推进金融润泽大众。一方面,快速下沉服务重心,在各一级分行、地市级二级分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的基础上,将网点作为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渠道。不仅几乎所有网点能够办理普惠业务,还建设普惠金融特色网点超2500家,并在网点设置普惠金融专员,持续发挥大型银行渠道优势,将普惠金融服务触角向距离市场最近的机构末梢延伸。另一方面,主动下沉服务主体,在巩固发展普惠金融法人业务的同时,将金融服务进一步向个体工商户、农户、新市民等长尾市场主体下沉。推出专属政策、专属产品、专属服务,特别是疫情期间聚焦受影响严重的个体工商户群体组织“惠市惠企”“普百业惠万企”等行动,为长尾市场主体提供金融支持,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扩面、下沉。

  以普惠为指引创新数字普惠模式——小微企业贷款变简单了

  过去小微企业到银行融资通常开门三句话“我要办贷款,需要什么材料,需要多长时间”,习惯性沟通方式和银行过去贷款办理方式密切相关。传统金融体系中,一笔几十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需要经过线下机构十余个信贷环节、准备几百页材料、历经二三十天时间才能到账,繁琐程度、办理时效与上亿元贷款几无差异。对此,建设银行自推出“小微快贷”开始探索线上化,逐步让服务不再受制于物理网点约束,并于2018年进一步将普惠金融业务推向平台化发展方向,让服务不再受制于物理空间和时间约束,小微企业群体在不断简化的操作流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好的服务体验,客户扫描“惠懂你”二维码提交申请,基本不到十分钟时间贷款便可到账。

  创新线上化产品体系,化繁为简让融资变简单。小微企业需求以“短、小、频、急、散”为主要特点,特别是对资金效率需求尤为迫切。同时,小微企业普遍缺资产,在传统金融服务中面临“抵押难”“担保难”问题,更加期盼信用类贷款产品。立足于小微企业客户需求,建设银行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2016年底,上线“小微快贷”全线上产品,以其子产品“云税贷”为代表,探索“互联网+税+信贷”网络信贷模式,并于2017年全面实现传统线下人工作业向线上转变,大幅提升了服务效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自此驶入快车道,产品供给不断创新升级,目前已形成“小微快贷”“个人经营快贷”“裕农快贷”“交易快贷”四大产品体系,涵盖信用、抵押、质押等多种方式,形成了通用型+定制化的产品供给能力。截至2023年6月末,建设银行“小微快贷”等系列产品累计投放近11万亿元,累计服务客户超410万户,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信用贷款余额超1万亿元,占比约40%,信用贷款客户187.9万户,占比近64%。

  创新“惠懂你”移动平台,由简入优让体验更美好。随着移动互联高速发展,智能手机、AI等的聚合应用快速渗透大众生活生产场景,小微企业也提出了随时随地、快捷可移动享受金融服务的新需求。2018年建设银行“惠懂你”App——一款“口袋式”的灵活贷款终端应运而生。作为业内首创针对小微企业一站式融资的移动端服务平台,“惠懂你”集成在线测额、预约开户、贷款办理、增值服务、融智赋能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在符合相关条件的情况下,只需在手机上点击10余次便能完成整个信贷流程,让小微、双创、涉农、扶贫等群体获得7×24小时移动化服务,享受“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和“一价式”收费的申贷体验。“给你再多,不如懂你”是“惠懂你”命名的原因所在,承载“快捷、优惠、懂你”的美好愿景,借助互联网跨越空间、无处不在的优势,下沉直达社会神经末梢和底层组织细胞,让银行服务更透明、更亲民、更温暖。目前,建设银行“惠懂你”平台访问量超过2.7亿次,下载量3340万次,认证企业超1100万户;贷款签约客户245万户,签约金额超2.2万亿元。

  以金融科技为路径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症结——普惠金融变会(“惠”)了

  在过去信用贷款能力匮乏的年代,银行对于规模小、无资产抵押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基本束手无策,无抵押担保则融资无解。时过境迁,建设银行现已陆续推出“云税贷”“商户云贷”等多款信用类产品,而且随借随还,节省了大笔费用。信贷支持的背后是数据归集、模型分析等一系列技术支持。

  在传统金融服务体系中,大银行普遍把精力放在大企业金融服务上,对于小微企业客户“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不是不想服务而是能力不足、不会服务,由于不会而不愿、不敢、不能。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关键在商业银行评价难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双重矛盾始终难以解决,而究其症结主要在于银企信息不对称。随着科技革命加速,大数据、互联网、平台技术等金融科技定义了新金融发展路径,也为银行业破题提供了机会和能力。近年来,建设银行之所以能够在普惠金融战略指引下通过数字普惠模式实现业务快速扩面下沉,根本在于运用科技手段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从而具备了以适当成本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从探索开发小微企业评分卡模型开始,持续连接各类场景数据、研发各类模型工具,逐步实现由过去信贷专家凭借专业经验评价服务客户到基于数据开展操作标准化和客群差异化服务、由过去高成本到规模经济的颠覆性变革。

  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模型为主要生产工具,替换了财务报表却更可信。过去,银行看企业习惯性先看财务报表、看押品,离开抵押担保便不会做业务,财务信息不健全、资产积累不充分的小微企业往往被传统金融拒之门外。如何将企业的信息与数据转化为信用,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建设银行突破了传统信用建构方式,围绕替代性数据推进数据集成建设。深挖小微企业和企业主结算、交易、资产等行内信息数据;与政府机构合作,从2015年开始使用税务数据,在人民银行征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工商、司法、海关等40类数据;加强与第三方商业数据主体合作,特别是2021年以来针对个体工商户等下沉市场的长尾客群,扩充商户经营数据来源,提升客户画像精准度。同时,将内外部数据集成应用,构建小微企业评分卡模型,实现对小微企业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批量化、多维度快速评价,并围绕客户营销、申请准入、贷款审批、额度计算、预警监测、催收处置、续贷管理、经营管理这八类场景,建立100余个数据模型,不断加强普惠金融能力建设。在解决“会贷”的基础上,敢贷、愿贷、能贷问题便迎刃而解。

  规模化发展和新的融资方式,让小微贷款更经济。普惠金融客户群体行业分散、点多面广,传统金融一直难以解决业务规模小、成本高的问题。金融科技助力形成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在解决银行“会贷”问题并做实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的基础上,为规模增长创造条件,普惠金融业务快速上量,逐渐实现了规模经济,经营费用大幅度降低。对于金融科技所带来的经营成本下降,建设银行及时让利于小微企业客户,新发放普惠金融贷款平均年化利率由2017年的超6%持续下调至目前4%以下。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在促进规模发展的同时,也通过创新随借随还的还款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借贷选择和金融体验,“按需支用、随借随还、按日计息”减少贷款资金占用,大大节省了小微企业财务成本。此外,在降低小微企业利息成本的同时,建设银行还对小微企业减免或优惠超30项服务收费项目,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

  以共享创造价值,助力社会进步——普惠的内涵变广了

  建设银行新金融服务的本质是共享,跳出金融做金融,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普惠金融信贷服务,推进金融走出银行网点,广泛融入企业经营、创新创业、金融教育、社会治理等各种场景,变“从动式”服务为“能动式”融合。自2018年普惠金融战略实施以来,建设银行一方面积极向社会开放共享自身资源,不断延展服务外延,打造“劳动者港湾”等服务品牌,另一方面努力整合社会资源,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经营痛点进行供给创新,并于2022年推出“惠懂你”3.0版,推进平台向综合化服务升级。通过共享赋能,厚植普惠金融土壤,带动全社会普惠金融意识和能力提升,进而与建设银行自身发展形成良好互动。

  从供给信贷到综合服务。建设银行“惠懂你”在解决融资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与客户生产经营场景深度连接,联合政府机构,提供企业开办、执照打印、纳税申报等政务服务,引入用友、顺丰、京东等第三方头部服务商,提供包含财务管理、物流快递、法律咨询、企业培训等13类公共服务,为小微企业带来从“低频、单一融资功能”向“高频、综合服务功能”跃升的用户体验,将提供传统信贷融资服务的“一锤子买卖”拓展为助力企业发展的“一揽子服务”,为小微企业“融智”赋能,同时,进一步沉淀企业数据助力融资提质,形成“数据—服务—经营”的良性循环。在涉农领域,建设“裕农通”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依托“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把银行网点的窗口延伸到村口,集成“存贷汇缴投”等金融产品和民生服务功能,打造广大农民致富路上的“新农具”。

  从服务企业需求到赋能企业成长。秉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建设银行深化产教融合,推进“金智惠民”工程,打造“学习者港湾”,为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扶贫对象、涉农群体、基层乡镇扶贫干部等开展培训,提升金融知识普及程度和消费者金融素养,促进金融健康。推动产学研跨界协同,研究发布普惠金融蓝皮书、建行·新华普惠指数,全面刻画小微企业运营态势与普惠金融发展状况,打造中国普惠金融“晴雨表”。积极响应国家科技战略,全力落实中央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围绕信用评价、价值评估、专属贷款及股债协同等,创新科创金融服务,形成科创金融“价值”(VALUE)服务体系。创建“创业者港湾”,联合政府、高校、社会资源,提供创业孵化、信贷融资、创投服务、产业对接等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推出“建行全球撮合家”,为小微企业国际贸易、跨境投资提供信息发布、需求撮合等服务,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从建设金融生态到参与社会治理。建设银行将自身经营生态延伸到社会治理体系中,从为社会扩大公共服务和共享资源的视角,用金融力量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助力改善社会分配机制,并延伸赋能社会,促进更加有效全面平衡发展。建设“劳动者港湾”,利用传统银行机构物理网点优势,向环卫工人、外卖骑手、出租车司机等辛勤服务城市生产生活的户外工作者及社会公众提供休息、如厕、喝水、热饭、充电等便民惠民服务,为城市和城市工作者传递温情。协助智慧政务建设,与政府、公共服务等平台双向打通,将银行网点改造为政府部门办事渠道的补充,实现国家和各省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等工作在建设银行全国1.4万网点可办、可查、可预约,改善营商和便民惠民环境,助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与最高检联动,以“法治+金融”合力在黔桂滇三省(区)交界的万峰湖开展退渔还湖工作,助力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突破。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传统金融体系下,金融机构往往习惯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将金融资源投向大客户、大项目。未来,考验的是金融工作者是否有能力将金融资源健康、均衡、精准地配置到民生项目和小微企业、个体等大众客户。虽然建设银行的普惠金融事业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深知还远没有达到社会大众的期盼,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将持之以恒在新金融实践中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