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合作下的国宝归乡路

发布时间:2025-01-10 13:42:54 来源: sp20250110

原标题:中法合作下的国宝归乡路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因各种原因流失海外的文物,时刻牵动着国人的心。

“回家”,这简单两个字的背后,是一段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程。圆明园兔首、鼠首回家,青铜器皿方罍回家,大堡子山流失金饰回家……在纪录片《国宝回家》中,这三段故事得到全面展现。

近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法国开云集团共同主办的“回‘首’启明,继往‘开’来——中法建交六十周年暨圆明园鼠首兔首回归特别纪念活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活动现场,也首次展映了纪录片《国宝回家》。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多年来,中法两国持续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国宝回家》讲述的也是中法两国合作下的国宝归乡之路。

兔首鼠首回归:纠正错误送出的礼物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在圆明园内,因十二尊“以水报时”的生肖铜像而闻名世界的海晏堂正式落成。

十二尊生肖铜像由清代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由中国匠师用传统失蜡法铸造而成。在当时,这是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杰出作品。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万园之园”荣光不再,沦为废墟。许多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海晏堂12件兽首,就此离开故土,四散他乡。

其中,兔首和鼠首回归的故事,颇有些一波三折。

起初,它们出现在2009年法国巴黎大皇宫的一场拍卖会中。两尊兽首,拍出了1400万欧元的高价。尽管竞拍成功,但5天后,买家表示,不会付款。

文物流拍,短暂出现的兔首、鼠首,似乎又失去了踪影。

然而,柳暗花明。4年后,跟随法国时任总统奥朗德来华访问的法国开云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弗朗索瓦-亨利·皮诺向中国送出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圆明园兔首和鼠首。

“这只是我们为了纠正错误贡献的微薄之力。”开云集团创始人弗朗索瓦·皮诺说。

第二天,一场会谈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皮诺家族提出了他们的愿望——希望兔首、鼠首能被一家公共博物馆收藏,被更多人看到。

两个月后,兔首与鼠首被装入了特别定制的木箱,飞回中国,被划拨入中国国家博物馆。

9个小时的航程,这两尊兽首,走了153年。

当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戴着白手套,打开箱子,暌违一百多年的兔首、鼠首在国人面前露出真容。开云集团大中华区总裁蔡金青回忆:“当时我们在场所有人,都发出了赞叹的声音!我们为这种艺术之美而感动。”

这些兽首,身上没有焊接痕迹,整体一次性铸造完成。它们的面部绒毛栩栩如生,眼睛仿佛也会说话。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高政在“回‘首’启明,继往‘开’来——中法建交六十周年暨圆明园鼠首兔首回归特别纪念活动”上致辞说,目前,7尊兽首已经回国,还有5尊不知所踪。他希望,12兽首能够尽早团圆。

皿方罍身盖合一:通力合作完成“拍卖”

如今,在湖南省博物院,观众能看到闻名中外的皿方罍。它是迄今出土最大最精美的青铜方罍,被誉为“方罍之王”。

然而,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湖南省博物院仅仅拥有皿方罍的器盖,器身则漂泊海外。

1919年,皿方罍在湖南桃源出土。那时的中国风雨飘摇。不久之后,皿方罍便颠沛流离,器身被商贩倒手转卖到海外,只剩下器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器盖被收归国有,并移交给湖南省博物馆(今湖南省博物院)。

器身何在?这也是湖南文博人内心的遗憾与牵挂。

一天,时任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的熊传薪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告诉他,皿方罍的器身有下落了,就在日本收藏家新田栋一处。

1993年,湖南省博物馆一行人启程前往新田栋一家,见到了皿方罍的器身。

新田栋一说,可以重金买盖;博物馆一行人则动员他将器身捐给湖南博物馆。双方没有谈拢。

2001年,皿方罍现身佳士得拍卖会,拍出约9000万元的天价,创造当时青铜器价格之最。

“皿方罍卖出去就不知道到哪里了,又从视线里消失了。”湖南省博物馆前馆长陈建明感慨。

2014年,皿方罍重回拍卖市场,编号1888。

佳士得为其打造了拍卖专场,拍卖时间定于3月20日,和上次拍卖时间为同一天。

如何能让皿方罍器身回家?

当时,华人收藏家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内外华人藏家不要哄抬价格;国家文物部门也与佳士得商谈,希望促成湖南方面的洽购。

2014年3月,由湖南省政府牵头,湖南文博机构、企业界和收藏界代表组成的团队,赴美洽购。

陈建明回忆,当时他们带上了3D打印的器盖。“放上器身后,严丝合缝,作假是做不到这种程度的。”

湖南方面与卖家开始了艰难谈判,他们能给出的价格显然低于卖家的预期。在谈判陷入僵局时,国人对皿方罍回家团圆的期待再次打动了弗朗索瓦·皮诺。

开云集团是佳士得的大股东,在弗朗索瓦·皮诺的帮助下,最终,卖家决定私下将皿方罍出售给博物馆。湖南方面以远低于预计拍卖价的价格与卖方及佳士得达成购买协议。

2014年6月,皿方罍器身回到湖南,回到了人民的手上。湖南为它的回归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离散100年的器身和器盖,终于合体。若文物有灵,也会执手相看泪眼。

金饰回国:开辟文物追索新路

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是中国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1992年,当地农民在大堡子山挖龙骨(一种古生物化石,被传为名贵中药)时,发现了古墓,内有沾满绿锈、形制壮观的铜器。

这一消息让盗墓贼蜂拥而至。大量文物被盗掘后,流向海外。

大堡子山遗址被盗文物都是研究秦国早期历史的宝贵资料。2005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大堡子山流失文物调查项目,会同公安机关建立文物被盗流失的完整证据链,开展国际公约和相关国家适用法律及返还案例研究,制定追索流失文物的工作方案,开启了十年的文物返还路。

2014年,国家文物局再次向法国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归还文物的要求。同年7月,中法联合专家组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等地开展实地调查工作,通过器形学对比和金相学分析,最终确认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32件金饰片正是从大堡子山被盗流失出去的。

然而,法国的法律规定,国有资产不能转让。文物已经藏于博物馆,便是国有资产。要如何破局?最终,法国政府决定,将收藏在吉美博物馆的金饰片退还给捐赠人弗朗索瓦·皮诺和克里斯蒂安·戴迪安。

2015年4月,皮诺家族通过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无偿归还4件鸷鸟形金饰片,戴迪安则直接到北京,把28件小型金饰片交给了国家文物局。

后来,“秦韵——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在甘肃省博物馆举办,全面介绍了这些文物身上不寻常的故事。这也是我国官方首次依法成功追索文物的案例。

专家当时认为,这次追索,创新机制,突破文物所在国现有法律障碍,实现文物返还,开辟了文物追索的新路径。

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流失文物回归的故事,正是这句话的生动体现。

文物回家,得益于政府部门的不懈追索,得益于普通民众的奔走呼号,得益于国际友人的正义相助……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同样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历史情怀和文化记忆。回家路或许漫长,但对历史和文明的尊重,就是它们归途的航标。(本报记者 张盖伦)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