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6:31:31 来源: sp20241116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需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重要讲话精神,近来各地区各部门纷纷作出重要部署。从中可以清晰看出,如何从新质生产力角度看形势、观大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经济向好势头、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已成为重大时代命题。如何以加快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武装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也已成为行业发展和企业成败的关键。
从新质生产力的角度观察判断当前经济形势
人勤春来早。农历新春第一个工作日,广东省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鲜明提出“以新提质”——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举。
与此同时,其他地区和部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项工作也是紧锣密鼓。
浙江省要求,持续打“创新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以此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安徽省围绕“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重点是发展汽车“首位产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全国已有10多个省份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抢抓机遇、抢占制高点,国务院国资委加紧作出战略调整,提出国有企业要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方向,结合所在行业与企业特色,深入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优化;明确要求必须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化,把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深入推进产业换能……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科技进步,一批颠覆性产品和科技将深度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将科技创新视为“先手棋”,早在2013年就作出重要判断: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现实发展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其速度之快、辐射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正是从这个角度看,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得益于“先手棋”的布局与施展,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这几年,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显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坚实支撑力。比较明显的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直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创新投入稳步增加,重大科技成果捷报频传,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扎实推进。2023年,全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电子商务服务业的投资分别增长11.1%、31.8%、29.2%,分别高出制造业投资4.6个、25.3个和22.7个百分点。同时,各地区各行业都在加快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
综合研判,我国许多经济问题的症结,大多可以归结为传统生产力比例较大,新质生产力占比相对较小。从根本上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等矛盾,实现供求总量的动态平衡,既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还应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作出更深入的思考、推出更多更好举措。只要我们集中精力推动科技创新、集聚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就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就能够在保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趋势的同时,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这,也正是我们看好中国经济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我国经济稳步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挑战,特别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大国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生产力理论,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先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于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全新的生产力理论,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同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方向和具体抓手。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由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主要方面,就在于其摆脱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能源等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通过不断创新科学技术、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创造出更高效率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体现产业变革的内在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也是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不仅如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有助于我们把握发展主动权、增强发展安全性,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我国原有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是消耗高、污染重、效率低,难以适应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日益有限的大背景,围绕传统生产力构建的原有生产函数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更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科技自主创新为基点,以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建、科技研究突破为支撑,是我国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核心环节,也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畅通无阻。新质生产力促进生产要素高效组合,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将为打通经济循环中的堵点卡点提供持续动力,形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而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又将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坚实支撑,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较强吸引力,提升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党中央已相继作出一系列工作部署。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紧密结合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积极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伟大实践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科技和产业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这要求我们必须以创新引领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一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牛鼻子”。新质生产力主要由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这就要求我们聚焦聚力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形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重大原创性突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带动产业变革步伐越来越快,形势逼人。国际竞争和企业竞争的焦点,就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品创新和产业变革,从而赢得未来。我们既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又要围绕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支持企业做科技创新的主角,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政学产研协同发力,打好技术攻坚战,促进颠覆性和原创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创新。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数字经济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应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安全水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三是着力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互为促进、缺一不可。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要塑造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下好改革的“先手棋”,抓紧推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和具体处发展,切实打通制约科技创新的堵点卡点;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转化”,更好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持续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每一个创新行为都得到市场尊重,让每一份创新成果都能够形成市场价值。应顺应国际科技合作大趋势,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在更广阔的空间布局科技创新,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四是着力推进绿色转型。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经济增长难以持久,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节能环保产业是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我国在这方面潜力巨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新质生产力。应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断完善绿色低碳供应链;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五是着力发挥人才作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创新活动中,人才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应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积极打造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做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加快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及高水平人才高地,吸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掌握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着力培养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创新团队,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健全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打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让各类人才在研究探索创新时拥有足够舞台,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应有收益、激发更强创新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巨大增长空间,我们也要为此努力建设生机勃勃的创新文化。在全社会鼓励创新,需要强大的文化引导力、精神推动力,各个领域都要鼓励创新思维、倡导追求卓越,以真才实干论英雄。同时也要看到,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的创新创业创造也具有高风险特征,必须把倡导冒险与包容作为创新文化的两大必备要素,无惧失败、善待失败才能赢得成功。我们要为所有矢志创新者摇旗呐喊,真诚尊重和保护每一份奋斗的价值、每一个创造的梦想,鼓励全社会以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伟大实践,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编辑部)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