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64年,两“孩子”寻亲成功

发布时间:2024-11-30 11:11:16 来源: sp20241130

  订机票、买特产、做锦旗……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张计平和程晋这两天的主要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经历了罕见的自然灾害。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一些孤儿院陷入粮食匮乏的困境,3000多名幼小多病孤儿的口粮成了问题。

  善良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他们敞开了怀抱,3000多名孤儿来到内蒙古,成为“国家的孩子”,写就了一段“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张计平和程晋就是其中的两个。

图为张计平在修剪院里的果树。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摄

  对于自己的身世,张计平并无太多记忆,后来得知自己来的时候大概不到2岁。

  “当时不知道姓名,他们就给我们‘国家的孩子’编号,我是100号,所以大家都叫我100号孩子。”张计平说,养父是农民,养母是家庭主妇,二人特别勤劳,带他视如己出,既不怠慢也不娇惯,和别人家父母对待孩子一样。

  大概在张计平10岁的时候,养父母告知了他的身世。之后,上学、工作、成家、生子……张计平在呼和浩特生活了64年。

图为张计平和妻子收拾探亲时的物品。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摄

  养父母离世后,张计平也曾有过寻根的想法,但茫茫人海,难于登天。事实上,大多数自发寻亲过程十分不易,仅凭外貌特征寻亲无异于大海捞针。

  转机出现在2021年,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团圆”行动,依托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帮助失散的人找寻家人。

  不仅如此,张计平还幸运地认识了同是“国家的孩子”梁引梅。

  1960年秋,梁引梅1岁半时从上海的孤儿院来到呼和浩特。身体虚弱的她患上肺结核、骨软化症,养父母带她四处求医。

  “父母不舍得吃穿,把最好的都给我,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这份超越地域、民族与血缘的大爱,我永远记得。”梁引梅说。

图为梁引梅(右)和张计平夫妇。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摄

  作为“国家的孩子”的总联络人,梁引梅经常组织生活在内蒙古不同盟市“国家的孩子”聚会,也一直在搜集着当年“三千孤儿”们的资料,为他们寻亲。在她的带领下,当年来到内蒙古的孩子们逐渐成了一家人。

  “我在做一项抢救性工作,我们都已年过花甲,有几人已经离世。寻根的愿望愈发强烈,与亲人团圆的机会也愈加宝贵。”梁引梅说,能在有生之年找到根,也是一种幸运。

  得知张计平有寻亲的意愿,梁引梅带着他采了3次血。最终,在龙年春节期间,复核比对成功的消息传来,这让张计平激动得好几个晚上没睡好觉。

图为张计平收拾探亲时带的草原特产。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摄

  “我的老家在江苏常州,我已经买好了机票,带着儿子回去寻亲,看看我的亲人和出生的地方。”张计平说。

  距离常州不到180公里的浙江嘉兴,是程晋出生的地方。和张计平同样幸运,程晋也是在梁引梅的帮助下,成功找到了亲人。

图为程晋收拾探亲时的物品。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摄

  程晋的养母和梁引梅的养母曾同在一个车间工作,养母从小就告诉梁引梅,程晋和她一样,也是“国家的孩子”。

  在和数百名“国家的孩子”建立联系后,梁引梅用3年多的时间寻找程晋,这也为日后成功寻亲打下了基础。

图为梁引梅(左)和程晋夫妇。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摄

  程晋的养父是干部,养母是工人,对他的身世,养父母并没有刻意隐瞒,而是早早告诉他,他是上海来的孤儿。

  “养父母对我相当好,我小时候身体特别差,父母就给幼儿园加钱,让给我加牛奶、鸡蛋,补充营养。”程晋说。

  随着养父母相继去世,儿子也成家立业,程晋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开始寻亲。让他没想到的是,经过几次采血,最终比对成功。

  “真是没想到!这几天都非常激动,家里还有哥哥和姐姐,过几天就能见到了。”得知寻亲成功的消息后,程晋专门买了一本地图,每天研究回家的方向。

图为妻子为程晋整理蒙古袍。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摄

  按照蒙古族习俗,每逢盛大节日、喜庆的日子,他们会穿上华丽的蒙古族服饰,表达喜悦之情。为此,张计平和程晋选择在认亲的日子穿上蒙古袍,他们还为远方的亲人准备了各种各样草原特产。

图为程晋对这次探亲充满期待。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摄

  团圆来之不易,漫漫寻亲路,离不开公安民警、志愿者的坚持与帮助。“感谢公安民警,感谢梁引梅,感谢志愿者,正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顺利亲人。”程晋说。

  “目前,共有16名‘国家的孩子’找到了亲人。”梁引梅将张计平和程晋寻亲成功的消息分享在“国家的孩子”微信群里,大家都希望接上这份幸运,早日圆寻亲梦。(来源: 中新社 微信公众号 张林虎)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