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发布时间:2024-11-24 04:44:46 来源: sp20241124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实践作出的理论概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实践,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发展的初期大都以外延粗放型发展为主。随着发展规模的扩大,单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产业发展空间大、劳动力成本低、国际市场形势好等多方面有利条件加快发展,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新时代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推进,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尽快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创新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这是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来降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才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以至超额利润,才不会陷入亏损甚至被淘汰。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推动全社会的经济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家是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他们凭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不断推动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并应用到实际的商品生产之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高素质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高素质劳动者既包括从事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科技领军人才,也包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家,还包括具备相应知识技能、能够熟练操作新型生产工具的工程技术人才等,是人力资本升级的体现。劳动资料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新质生产力形成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大量生产工具升级换代,劳动资料的外延不断扩展,一批更先进、更智能的劳动工具得到运用。同时,劳动对象也会随之深化。例如,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展到深空、深海、深地,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的劳动对象,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促进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运用。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有利于推动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用足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以统一大市场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二是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明晰并得到切实保护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保障民营企业家合法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能够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让人们充满激情、勤于事业,敢于知难而进、开拓创新。要加快法规制度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进一步激发进口潜力、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8日 09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