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12:54:18 来源: sp20241225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既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全社会的共识。
那么,在乡村振兴中,哪里需要年轻人,年轻人能做什么?带着这些问题,11月中旬,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式现代化——青春‘记’行”记者团走进山西灵丘,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今迈进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的山水之地,从文旅、教育、医疗等方面观察、记录“灵丘之变”。也希望通过一个县域样本,记录在乡村振兴这一国家进程中的青春记忆、青春力量。
——————————
“一直觉得山区缺水,但是看到‘十里沿河’创业项目时,我眼前一亮——灵丘还能玩漂流。”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返乡支教的刘书宏是土生土长的灵丘人,近年常为老家的新发展、新面貌感到惊讶。
这也是许多人“听说灵丘”和“看到灵丘”的不同反应。灵丘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南角,有着23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者赵武灵王,1937年9月25日,抗击日军的平型关大捷,让很多人知晓这个地名。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与北京直线距离仅198公里的县在外界看来“平平无奇”,甚至曾因矿产无序开发“灰头土脸”,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
1998年共青团中央开始定点帮扶灵丘县。2001年灵丘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被确定为山西省转型综改和扩权强县试点县。8年后,它正式退出贫困县。如今的灵丘,经过徘徊、蛰伏、蜕变,正在从“燕云扼要”的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山西与京津冀联通发展的重要门户之一。
青春赋能发展转型
灵丘不缺水,全县水资源储量达2.7亿立方米,占大同市近四分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将水资源转化成“水经济”,一直是灵丘县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课题。
以前,唐河大峡谷沿岸的红石塄乡上沿河与下沿河两个村庄各自守着“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本地年轻人留不下,更别提外地游客——那时当地压根儿没有“吃旅游饭”的概念。
今年“五一”假期,统筹上沿河、下沿河两村打造的乡村旅游项目“十里沿河休闲小镇”火爆,游客买光了景点的水枪。特别是水上漂流项目路线长、过程刺激,在北方少有,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最多的一天有1600多名游客体验。
这一项目在灵丘县2023年青年创业大赛上获得第一名。此项大赛由团中央驻灵丘县乡村振兴工作队联合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团县委、青创协会举办,以公开路演形式选拔出10个突出项目,提供资金和培训等帮扶。
项目创始人李志林说,该项目与村集体协同配合,目标是把十里沿河小镇打造成山西乃至全国知名的小镇,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邻近的车河有机社区为游客提供了各式有机食品。2013年,灵丘县提出在南山区发展有机农业,山好水好的车河社区成为试点,通过村企合作,发展有机种养业和旅游观光业。10年来,车河的小米、西红柿、鸡蛋、羊肉等40余种农副产品先后获得有机认证。
依靠发展生态旅游和有机农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车河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春领着村民栽树,在两万多亩荒山上相继种下苹果树、梨树、侧柏、大青杨等林木,昔日光秃秃的山头披上绿装。
村里还建起了民俗博物馆、小动物园、林下养鸡场、窑洞餐吧、有机餐厅、有机农产品展销中心等多个特色旅游项目。今年“五一”“十一”假期,数万名游客慕名而来品尝“有机餐”。
“在我们车河社区,村民不出村,就可以找到活儿干,村子还吸纳了周边闲散的劳动力。”王春介绍。
当地人的一句顺口溜,道出了车河的昨天和今天:“光秃秃的山上破烂的房,穷苦的人儿走外乡;沟里的乌鸡、山上的羊,滩里的有机蔬菜响当当。”
在王春看来,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发展产业,还要打造宜居的环境,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参与村庄建设。为此,村里还新建了幼儿园和28套二期安置房。
县域旅游业有机遇,同样有挑战。
截至11月,灵丘县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游客数约为40万人(次)。不错的客流量却难以为周边乡村带来经济效益。
纪念馆位于白崖台村,团中央驻灵丘县乡村振兴工作队副队长张炯在这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观察发现,纪念馆对面的一个雪糕售卖点,一天零售额最多达3000元,效益可观。但是游客消费基本也就在进馆前和出馆后的短时间内,“大巴车一来,慢则半天、快则一两个小时,游客参观完就会离开”。
张炯表示,近两年来,白崖台村努力将各级支持的资源用在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比如建绿道、做展位,在村里建展馆。重点展示战役背后的故事,比如当时的老百姓如何为八路军引路等,“讲的是抗日战争到新时代,红色血脉的传承”。
眼下,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张炯正带领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等人员把闲置民房改造成民宿,打造“红色美丽村庄”。
乡村教育更有活力
不久前,灵丘县平型关红军小学被评为全国红军小学“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先进单位。长期以来,该校开展以“国防教育进校园,忠心爱国驻心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宣讲“卫国戍边英雄群体”事迹,在孩子们心中厚植红色底蕴。
42岁的副校长、体育教师姜明帅在工作之余负责管理学校的电影放映室,为各班轮流播放红色电影,电影放映机、影片光盘都是爱心人士捐赠的。他记得,在播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时,很多孩子感动落泪。
姜明帅曾在山西大同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习,2015年来到红军小学,成为学校第一位特岗教师、第一位专职体育教师,教篮球、足球、空竹等课程。许多变化,他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教室内外的硬件设施不断升级,老师们用上了“多媒体黑板”,团中央工作队捐赠了图书柜,学生们的学习环境改善了许多。
姜明帅介绍,这所仅有245名学生的学校重视体育教育,三到六年级学生,每周安排3节体育课,一二年级学生每周要上4节体育课。每周四还会专门对热爱足球的学生开展集训。他观察到,孩子们训练起来“很拼”,珍惜每次上场的机会。经过系统训练,学生的身体变得强壮,更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
灵丘县古之河小学是团中央工作队帮扶的学校之一,自从在教学楼一楼、二楼楼道中布设了“书海长廊”,许多学生一下课就会去找书看,十分方便、实用。
这是一所有着500多名学生的寄宿制小学。此前,该校一直有图书阅览室,但没有专门的管理员,学生们对图书鲜少问津。
2021年12月至今,工作队为灵丘县12所乡村小学搭建了“共青团书海长廊”,并联系爱心单位捐赠书籍。
本学期,团中央工作队联系专业书法协会帮助学校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教研课题,为语文教师提供免费培训,教孩子们练习书法。工作队还联系企业捐赠了50台新电脑。
为破解灵丘“小三科”(音乐、体育、美术)教育资源紧缺问题,工作队出资从县城教育部门和专业机构聘请教师,为乡村和偏远学生“送教上门”。
古之河小学校长支富感慨,这些年,有了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德育教育、综合实践、文化建设、劳动教育等工作开展起来更有抓手。
在灵丘县,还有20名西部计划研支团专项志愿者。这学期,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张国庆担任落水河中学7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他在《观沧海》一文教学时插播趣味历史知识,在两个班取得“爆炸效果”,学生们十分兴奋,也喜欢上了这个新老师。在讲授《纪念白求恩》一课时,他让孩子们上台饰演文中人物,感受作者的思想、体会时代背景,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这群支教老师还带领孩子们排练文艺节目,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大放异彩。他们计划未来开设金融小课堂,进行防诈宣传、财商教学。
乡村步入数字化时代
在灵丘县东河南镇东河南村村委会的办事大厅,右侧一块数字大屏几乎占了整面墙。村党总支书记王东升每每介绍起这块大屏时,笑容就绽放开来。
“这就是我们的‘乡村振兴作战图’。”他说,通过这块屏幕能够查看村里各项信息,实现“人、房、户、地”关联管理,大屏上会及时公开村里的党务、村务和财务等信息。
王东升回忆,以前在村里搞统计、做台账、弄报表时,村干部都要挨家挨户地跑,费时费力。现在通过这块大屏一目了然。
这块大屏是由团中央工作队出资,为东河南村筹建的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工作队队员田润霖介绍,用数字化载体为乡村治理赋能,是工作队推进东河南村特色村建设的一项措施。
为了帮助东河南村实现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转型,工作队为村里购置了植保无人机、自动化喷灌机等设备。最近工作队又为村里添置了一批智能养老手环。
田润霖说,东河南村老人多,以前有出门走丢的,给老人配发了智能养老手环后,家人能及时联系上老人,并通过实时定位功能查看老人所处地理位置;平时还能查看老人的心率、血氧、血压、步数等数据。
在农村,管理好土地资源至关重要。王东升补充说,数字乡村治理系统可以精准显示村里的土地资源和产业信息,只需点击屏幕,便可直观查看耕地、林地、宅基地等的土地面积,以及主要种植农作物统计分析等信息。
为了让数字化服务能够更加精准地惠及村民,最近,团中央工作队正紧锣密鼓地筹备推进相应的移动端小程序上线。“相当于把村委会的数字大屏‘缩’成一个个小屏,村民在家通过电子设备就能实时了解到村里的大事小情以及各项新政策、新措施。”田润霖说。
在东河南镇中心卫生院,院子左侧一栋新建的平房上树起“希望医院”的牌子。
这所“希望医院”由中国青基会资助建设。它把东河南镇卫生院里的中医门诊、中药房、理疗室等中医相关科室集中规划建设,方便村民前来“一站式”看病治疗。
卫生院医务科主任张凤娇介绍,这里原来是一块荒地,村里一些老人因长期劳作,身上多少都有些慢性病痛需要定期理疗。过去在老楼理疗室,空间小、床位少,现在的理疗室宽敞明亮,“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感觉都舒服多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 陈卓琼 王海涵 田宏炜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