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9 13:23:01 来源: sp20241209
内容提要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前,我国正在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于实践,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方面是因为,全面深化改革同贯彻新发展理念紧密关联,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新理念的确立,总是同旧理念的破除相伴随的。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比如,推动创新发展离不开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等,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潜能,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是因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1.8%上升至18%左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总体上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无论是工业化程度还是城镇化水平都得到显著提升。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断创造性地突破体制机制藩篱、调整完善生产关系,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制度保障。新时代以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这同样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比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落实到位的战略任务之一。只有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才能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制度保障。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把改革推向深入,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体系。
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质态,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只有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的运动发展构成了历史的基本规律。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提升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的内涵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面对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经济循环运动中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从总量上的供不应求转变为结构性的供求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低端、低质量产品和服务供过于求,中高端、优质产品和服务供不应求。三是继续发展面临的约束条件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需要加快培育和塑造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同时“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需要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
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关键在于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在微观上表现为生产要素配置更加优化,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在宏观上表现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在结构上表现为更加平衡更加协调,实现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在风险控制上表现为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在格局上表现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依靠改革,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只有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利于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并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是因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归根到底要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并带动引领其他领域的改革,实现纲举目张。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关键在于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伟大创造。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形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可以有机结合。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对完善生产关系提出新要求,需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突出重点。一是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二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阻碍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三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激励相容的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监督适宜的现代企业监管机制等制度体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四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使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调节等形成有机统一。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一是深入研究经济体制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推进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努力实现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二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推动各部门强化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密切配合、同向发力、形成合力,防止出现“合成谬误”。三是健全改革推进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把落实党中央要求、满足实践需要、符合基层期盼统一起来,在精准实施、精准落实上下足功夫。
(作者为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相关阅读: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3日 09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