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声丨3年净增1758万亩,耕地这个“命根子”守得更牢了——从十个新数据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底座⑩

发布时间:2025-01-08 01:28:50 来源: sp20250108

  大地流金,沃野飘香,广袤田野满是丰收气息。全年粮食丰收在望,一组数据令人振奋——

  自然资源部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特别是去年,南方省份净增加耕地739万亩,扭转了耕地“南减北增”的局面。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粮食生产,根在耕地。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讲,耕地资源尤为宝贵。稳住了耕地,就稳住了“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稳住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耕地数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意味着我国有更多的耕地可以用于粮食生产,意味着大国粮仓的耕地根基更加坚实。这份成绩单从哪里来?

  来自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底,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全国耕地保护任务目标为18.65亿亩,保持到2035年不变。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更是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的安全线。

  “严”字当头,保护耕地,行动坚决。

  严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18.65亿亩耕地保有量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带位置分解下达至各地。

  严法制——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完成修订,黑土地保护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相继实施;耕地保护法正式列入立法计划……耕地保护的法制基础愈加严密。

  严举措——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耕地保护考核、粮食安全考核“合二为一”,对突破耕地红线等重大问题“一票否决”……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严监管——截至目前,全国26个省份建立“田长制”,25个省份通过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推动基层强化耕地保护监督。各地探索建立“人防+技防”智慧监管模式,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对耕地实施全天候实时动态监管和全生命周期管理。

  耕地红线,既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耕地数量“三连增”,新增耕地质量如何?

  严格保护的同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同步发力。实施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质量提升和生态化改造,耕地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近5年来全国25个省份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1500多个,投入资金6700多亿元,完成整治总规模720多万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了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我国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阶段。地力提高,为提升粮食单产提供稳定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耕地数量“三连增”值得高兴,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和压力依然突出,“藏粮于地”依然任重道远。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稳数量、提质量、优生态“三位一体”,进一步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让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让大国粮仓根基更加稳固。(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