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11:25:32 来源: sp20241124
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五个必须”,并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最为首要的任务,更进一步强调了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提到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是关键,也是实现路径。党的二十大确立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的核心理念。这不仅是实现我国长期发展战略、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经济发展突破困境、实现创新增长的有效手段。而实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中,进一步加强气候投融资的引领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绿色转型仍然任重道远
从战略上来讲,要确立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动摇,坚决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
需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并非是矛盾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并可以互相促进的。特别是在传统经济模式受到挑战的情况下,绿色低碳转型尤为重要。我国经济长期以来依赖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三高”模式,一方面导致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恶化,社会成本和修复成本极高;另一方面造成我国对国际能源市场的高度依赖,损害我国自然资本的同时也造成了能源安全问题,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的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但是需要认识到绿色转型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不能以经济发展为借口而阻碍绿色转型的脚步。
绿色高质量发展需要依赖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现代工业体系和国际经济架构的形成是几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从蒸汽机到电气技术,再到信息技术革命,人类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都是西方主导的,也客观上造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在过去两百年间在世界经济、政治体系里的主导地位,而绿色产业革命则可能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新方向。以绿色转型为契机,推动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和低碳化变革,正在全方位推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如果说我国在前几次技术革命的过程中都是追随者,绿色低碳革命我们已经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在一些新的产业形态中占据了领先的地位。例如,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增长已经使得该产业连续保持产销量全球第一。可以预见,在绿色领域的持续投入将获得丰厚的“回报”,不仅体现在拉动经济增长,也将体现在提升国际话语权。
除了生产方式的变革,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2022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信部、住建部等多个部委印发了《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的通知,从培育全民绿色消费意识、推广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到建立健全绿色消费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构建家庭社会责任体系的框架,即培养绿色意识、推动绿色知识获取、鼓励绿色行动和实现绿色行为的社会认可四个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巨大,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不仅会拉动供给侧的绿色产业革命,也将客观上成为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加大气候投融资力度
从战术层面上,继续加大气候投融资力度,努力推动产业和技术的绿色低碳转型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于我国当前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一些经济学家和分析人士认为,除了消费不足,投资疲软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由于受到全球政经不确定因素增加、传统产业生产力下降,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整等的影响,民间投资水平有所下降。世界银行2024年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也显示全球的生产性投资都处于低迷的状态,世界经济乏力导致企业的投资信心不足。而绿色低碳转型则为投资者开辟了新的赛道。诸多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气候投融资的体量是以万亿美元计的,我国在未来十年间所需要的气候投融资前所未有,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市场潜力巨大,这也是拉动整体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向。
气候投融资市场建设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气候金融试点,从2012年的绿色信贷政策,到2013年的碳交易市场试点,再到2017年的绿色金融试点,为气候投融资市场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我国的绿色投资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据《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的统计数字,截止到2022年底,我国境内外发行的绿色债券累计达人民币3.3万亿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随着碳交易市场建设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CCER)的重启,各种投融资工具也在不断的丰富。
研究表明,我国的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和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的确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气候投融资的概念不清晰,相关的建设标准、信息披露制度、专业研究机构发展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其中,完善金融监管政策,推动气候投融资市场发展,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气候金融产品,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特别是需要认可民间私有资本在气候投融资市场中的地位,进一步推动市场化建设,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该领域,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的低碳绿色转型。
以气候行动为契机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从全球的视角来看,以气候行动为契机,打破国家之间的壁垒,是恢复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推手。
中美关系问题以及近年来所出现的逆全球化趋势是一些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发展较为悲观的原因之一。虽然在一些领域中美之间的脱钩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两大经济体,两者之间并非没有合作的基础。近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评论指出,中美气候领域的合作或许是打破两国之间壁垒的一个契机。相对于影响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气候危机来讲,中美之间的贸易和科技摩擦则显得微不足道。若要实现巴黎协定所设定的气候目标,中美两国的气候行动、特别是两国之间的合作极为关键。中美两国之间在气候行动领域内有着深层次的合作基础,而气候合作则有可能成为中美建交45周年后翻开新篇章的新手段。
中美两国领导人在2023年11月15日发表的《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重申了两国在气候领域合作的原则。在声明中,两国决定启动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以此开展对话与合作,具体来讲,在能源转型、温室气体排放、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效率等领域展开切实可行的合作计划与项目。由此可见,我国的绿色低碳转型道路将会有助于打破中美之间的壁垒,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与更多发达国家之间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以气候行动为核心的国际合作不仅具有长期的可能性,也存在现实的基础。当前,我国在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经形成了技术优势,再加上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这些领域发展也具备了现实的经济可行性。除了中美、中欧的合作,我国与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国也可以通过响应联合国气候大会有关国际气候资金建设的倡议,依托“一带一路”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设立气候合作基金,推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国际合作,并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认识到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但更要客观分析当前的形势并寻找发展的机遇。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我们坚定信念,特别是坚定不移走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以气候投融资为引领,激发国内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推动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并以此打破国家之间的隔阂,推动国际合作,以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的思路推动经济增长。
(张大永,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际能源转型学会执委会副理事长;双法学会气候金融研究分会理事长。姬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部学科研究支撑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国家优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际能源转型学会执委会副理事长;双法学会气候金融研究分会副理事长)
作者:张大永 姬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