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21:18:07 来源: sp20241123
【绝活看点】
祁连素,贵州省地矿局一〇九地质大队正高级工程师。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她用脚步丈量大山,用眼观察山体,潜心野外找矿工作30多年,为贵州矿业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她参与的泥堡金矿勘探项目,为贵州新增金矿资源达48吨。2014年,祁连素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金罗盘”奖。
卫星定位仪、罗盘、放大镜、地质锤……背上工具,祁连素(见上图,受访者供图)又一头扎进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茫茫大山里,寻找地壳深处可能存在的金矿。
“当当当!”用地质锤敲下一块岩石,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有一些蚀变矿物肉眼是无法看见的,需要放大10倍甚至20倍才能观察到,而这样一些矿物往往是判断是否含有金矿石的标志。”初步判断存在含金的蚀变矿物,祁连素将岩块放进背包,带回实验室进一步化验分析。
现实中的金矿并不是很明显地、成块地藏在某个地方,不是挖开就能看见,而是需要勘探队员研究、观察、分析来综合判断。
今年52岁的祁连素是贵州省地矿局一〇九地质大队正高级工程师,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在野外一线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据了解,黔西南州探明的黄金储量占全省96%以上。30多年来,祁连素的足迹遍布黔西南州的崇山峻岭,为贵州矿业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同样是山体,在普通人眼里是常见的岩壁,而在祁连素看来却大不相同。“到了野外,首先要对周围的成矿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地层构造特征等进行系统调查,尤其要关注复杂的地质现象。”祁连素说,“如果受到外力作用,地层岩块就会变形,若某处缺了一个层位,或是弯曲了……就能判断此处有断层或褶皱。”
除了用放大镜观察矿物结晶外,祁连素还有一个“好帮手”——硬度笔。“有的矿物长得比较像,无法通过放大镜辨别。”这时候,祁连素就会用到硬度笔,“硬度笔的摩氏硬度是5.5—6,石英的摩氏硬度是7,硬度笔刻不动的是石英,反之则是方解石。”
仔细观察,是为了锁定“找矿标志”。“很多与金矿有关的矿物都是在金矿形成的时候伴生而成的,比如石英、黄铁矿等,发现有这些矿物的时候,金矿就很有可能在里面了。”祁连素介绍,黔西南地区的卡林型金矿是肉眼不可见的,因此需要进行取样分析。判断是否为矿石有着严格的工业指标,“1吨矿石里含有1克黄金,我们就认为达到了边界品位。”
通过前期的地质调查,确认某一片区域是找矿有利区域后,则需要用钻机打到地下几百米甚至上千米,来确定矿体的三维空间分布。“最初按照矿体走向和倾向长度来布钻,对打出来的岩心进行编录、分析后视情况逐步缩小范围,分析矿体是否连续。”在贵州省泥堡金矿的勘探过程中,祁连素带领团队共打了1000多个勘探钻孔,岩心连起来超过10万米。在这样的持续勘探下,地下金矿的形态、分布被清晰地呈现在图纸上。
祁连素认为,找矿工作并不是一项单纯的体力活,更需要多动脑筋。“那么多座大山,凭什么这座山有金矿而那座山没有?为什么钻孔打在这里而不是那里?”祁连素认为,地质找矿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甚至历史等多学科知识。“我们找的是几亿年前的东西,必须要用理论来指导实际的找矿工作。”祁连素说。
2014年,祁连素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金罗盘”奖。此奖颁发给在野外一线,为我国找矿事业作出贡献的45岁以下地质工作者。10年过去,祁连素从未停止一线工作,“地质工作者坚持在野外勘探,才能获取第一手地质资料,对野外地质现象才有发言权。”如今,祁连素对野外找矿依然充满热忱,“有生之年,身体力行,我要一直找下去。”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6日 06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