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5:25:03 来源: sp20241126
中新网 北京5月8日电 题:文强后人:父亲的毕生所愿便是国家统一
中新网 记者 郎佳慧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是文天祥名篇《正气歌》中的一句话。在文天祥第二十四代孙文定中的家中,挂着一幅父亲文强亲笔抄录的《正气歌》,一字一句刚劲有力。“我父亲是个很要求进步,而且是个很激进的人。”谈及对父亲的印象,文定中如是说。
黄埔军校四期学员文强之子文定中向记者讲述父亲的故事 记者 郎佳慧摄文强是文天祥第二十三代孙,也是毛泽东的表弟,1907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回想起父亲年轻时的经历,文定中说,由于父亲在长沙,跟毛泽覃的关系非常好。有一次,毛泽覃带着父亲去毛泽东住的地方。毛泽东说:“你是不是文家的孩子?你背一个《正气歌》。”父亲就背了《正气歌》,朗朗上口。毛泽东也跟着背了起来,并拍拍父亲的脑门说:“这孩子不错。”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先生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消息一出,许多有志青年纷纷南下广州。一时之间,广州成了中国的一片沸腾之地。彼时,文强已经是一名共青团团员。1925年,文强南下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在校期间,他听过邓演达、周恩来等很多人讲课。“他就是抱着救国救民的思想,觉得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好的一种社会模式。”
黄埔军校四期学员文强晚年照片 受访者供图就这样,文强成功考入黄埔军校,并以黄埔四期生的身份在校学习。入学后不久,文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邵力子也介绍他加入了国民党。然而,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文强毅然选择退出国民党,并公开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
此后,文强积极投身革命,参加南昌起义。1931年,由于党内出现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错误,文强被捕,后经营救逃脱。因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文强暂时回到湖南老家。
文定中回忆道:“文天祥的号叫文山,我爷爷就开办了一所文山学校。我爷爷对我父亲说,你在外头的风险太大,还是回文山学校当个校长吧。”然而,文强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提议。“我父亲说,我立下了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推翻人压迫人的专制社会,所以我不能待在家里。”
转眼,时间来到了1936年的秋天。在国民党将领程潜的帮助下,文强加入国民党军队。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在北京西南宛平城外的卢沟桥爆发,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文强与众多黄埔学员一道开赴前线、保家卫国。文定中介绍,父亲与一般领兵打仗的将领不同。“他主要是攫取日本的情报,来帮助军事委员会分析战场的情况,所以他搞的是情报工作。”
在抗日战争期间,文强以“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为指引,凭借一身本领投身其中,直至抗战胜利。“我觉得我父亲这种坚贞不屈的抗战意志,第一是来源于文天祥的《正气歌》,第二来源于民族正气。只要是一个中国人,他就一定是有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精神。”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文强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开启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改造生活。直至1975年3月,文强获特赦出狱。此后,文强担任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并通过信函、会谈等方式与海峡对岸的老友展开交流,一些往来书信至今仍保存完好。
黄埔军校四期学员文强之子文定中翻看黄埔军校相关书籍 记者 郎佳慧摄文定中从书架上取出其中一封书信,仔细阅读起来。“这封信是当年蒋纬国先生写给我父亲的。‘ 学长对时局之剖析精辟独到,且已明白点出关键之所在。感忧两岸关系发展现况及其中可行该行与不可行不必行,此皆为吾有识之士亟须解决者也。’”
晚年间,文强为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交往做了大量工作,并为黄埔军校同学会和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的成立发挥积极作用。文定中感慨地说,在父亲看来,黄埔情缘是两岸交流最好的桥梁和纽带,而他毕生所愿便是两岸能够实现和平统一。
对于父亲的心愿,文定中深有感触。作为黄埔军人的后代,文定中也期盼自己能与其他黄埔后人一道,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继续传承黄埔精神,为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这也是我父亲那一代黄埔老人,心底最大的愿望。”(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