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22:56:03 来源: sp20241123
“今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在这870年的建筑史中,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一条建筑之轴,还是一条文化之轴,一条历史之轴。今天,这条轴南接大兴机场、北至冬奥会场馆,更是一条面向现实和未来的发展之轴。”近日,大中小学携手上好“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活动举行,仅一次课程就收获了245万余名师生共同参与。
近年来,聚焦“大思政课”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吸引力,北京市广泛开展“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音乐厅里的思政课”“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思政实践课”等活动,打造一批“思政课+”鲜活生动课堂,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首善之区”的思政课改革之路。
聚焦首都发展,开思政课新局
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一经成立,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中学等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就立即深入该区高碑店村,以农村城市化进程为主题,走进古村进行课程化开发。
“老师们将高碑店村现有资源与京杭运河、漕运文化、朝阳区的发展、京城水系等内容融合起来,将思政课从教室搬到了现场,将课程要求、实景实物、历史文化等用故事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朝阳区思想政治教育指导评价中心教师张爱玲说。
今年11月,北京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区校对接工作会聚焦加快推动各区各高校“结对子”,将各区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增进理论认同的大课堂。
“深入挖掘首都资源,寻找和开拓一线‘沉浸式’实践教学基地。”在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东建看来,这样的平台能进一步加深区校协同发展,共同发力做好“大思政课”建设工程。
从首个“北京市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落地,到“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入选国家优质资源示范项目,截至目前,已有20余个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实践经验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具有首都特点、北京气质的思政课创新格局日趋完善。
行走祖国大地,感悟时代变化
近年来,北京高校始终以首善标准、首都特色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将“静态”思政理论与“动态”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思政课的针对性、亲和力得到有效提升。
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认同,对国家政策的感悟与解读,不仅源自学校讲台,更来源于社会课堂。中国石油大学围绕“青学”新思想、“青振”新农村、“青筑”能源梦、“青春”走基层四大主题,组织3914名学生奔赴全国各地,用亲身实践感受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带来的新变化。北京林业大学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绿色长征”等绿色品牌活动,用青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北京科技大学以“实践绘就最美青春”为主题,组织近4000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在社会的大课堂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023年7月,“走进平谷农业中关村 服务首都乡村振兴”“千人百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平谷区启动,全体大学生发出“请党放心 强农有我”的铮铮誓言。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通过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等6项举措、14个项目,推动首都高校人才培养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双向赋能。
形式不拘一格,打造育人“金课”
随着北京市持续加快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加广泛、教学手段更加多元、教学成效更加凸显。
“解放北平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围而不打’?”在北京科技大学一节题为《赶考路上的“北京答卷”,解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思政课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强光美通过实时教学互动平台与远在香山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隔空对话”,使学生们足不出校就能身临其境学习党史知识。
“突破地域、时间限制,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式’体验思政课的魅力。相信不久的将来,5G全息化思政课或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董静对“数字马院”的未来充满期待。
“推动智慧教室、数字地图、5G全息投影等前沿科技手段赋能思政课,让理论‘活’起来、人物‘动’起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达品告诉记者,党的二十大以来,北京市着力推动首都高校绘蓝图、制规划,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突出思政亮点。同时,充分结合在京高等院校特点与专业优势,邀请行业名师、时代楷模、奥运冠军等典型人物开论坛、办讲座、做宣讲。持续推进馆、校合作,让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回响在音乐厅、放映在剧场内、传播于青年间,不断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立德树人“金课”。
(记者 董 城)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