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21:19:41 来源: sp20241227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确定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作出一系列相关工作部署,全方位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面对艰巨的减排任务,必须下大气力推动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清洁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储能、节能、能源回收、碳捕获封存等方面,已具有丰富技术积累、形成先发优势,初步具备了相对完整的绿色低碳技术布局,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
钢铁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制造业门类中碳排放量较大的工业部门。长期以来,钢铁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钢铁先进材料也能够为我国超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装备现代化制造等领域提供原材料支持。钢铁产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关键位置,使其绿色低碳转型不仅关乎其自身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制造业整体减碳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的回信中,对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提出殷切期望。
促进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应在满足国民经济相关领域对钢铁产品需求的同时,使钢铁产业以更加低碳的方式运行。这就需要充分考虑钢铁产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预测未来钢铁材料的需求与结构,防范可能面临的风险,通盘谋划,先立后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一是要协调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有序推进短期技术创新与长期技术进步的耦合发展。二是要统筹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钢铁产业与上游的原材料加工行业和下游的建筑、机械、运输等行业都具有高度的关联性,需要考虑如何实现行业间、部门间、区域间的协同减排。三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形成完善的激励体系,鼓励低碳技术创新。此外,还应从政策、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发力。
完善细化政策。从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扶持、产业支持等方面入手,构建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绿色政策体系,对于调动减排降碳的积极性至关重要。要完善减排政策,优化碳交易、碳税等政策机制,明确行业标准,完善配套财政措施,分阶段、分产品、分制造流程给予碳税优惠;通过专项奖补政策激励钢铁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升级、低碳技术研发、资源综合利用、超低排放改造等;加强金融对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完善标准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帮助钢铁企业解决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融资痛点;兼顾产业、能源、环境、经济等各维度要求,形成系统性的政策体系。
实现技术突破。不同钢铁生产工艺流程、不同技术路线产生的碳排放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对于不同工艺流程的前沿减排技术还需加强跟踪分析,并深入结合减排需要探讨关键零碳技术的组合。综合考虑我国的资源能源禀赋、钢铁需求、经济成本等因素,废钢综合利用和发展氢冶金技术将是两大关键方向。建议加快完善废钢产业的行业标准与体系建设,以稳定的资源供应支撑钢铁短流程炼钢比例有序提升。此外,应尽快推进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技术、氢气直接还原铁技术、零碳可再生能源生产绿氢技术等的研发进度,以降低碳排放量。
加强管理创新。管理创新能够为推动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内驱力。一方面,钢铁产业与当地经济资源的联动呈现差异性特征,产业与区域的协同共治机制应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构建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路线图。另一方面,多行业协同共治机制为钢铁产业低碳技术开发利用开拓了新思路。应推进钢铁与化工、石化、建材等行业联合生产、合作研发、协同降碳,形成上下游产业共生链,从而实现资源减量、能源脱碳和环境友好的目的。此外,还应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基于钢铁产业全产业链丰富的应用场景,利用数字技术广泛链接上下游伙伴,促进低碳成果共享。
总的来说,促进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将其置于全社会碳达峰、碳中和的框架之中,统筹兼顾考虑行业与区域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政策、技术与管理协同,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谷炜)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