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1:48:45 来源: sp20241123
中新社 北京1月17日电(张杨彬)“道中华”文明对话国际会议17日在北京举行,15位与会嘉宾围绕主题“文明对话,和合共生”发表观点。
此次会议由中国民族报社、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主办。中外学者表示,“和合”思想是古代中国与各文明交流互鉴中秉持的独有智慧,这一思想在当今时代仍保持蓬勃生命力,且其内涵不断丰富。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马戎指出,中华文明不提倡个人主义的自由与权利,强调社会公德和万物众生都应遵循的“天道”。个人权利和社会权利同等受到尊重,平等是人际交往遵循的社会公德和集体伦理。
“平等相处的下一步则是友好交往、互通有无。”马戎说,所谓“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相较于暴力镇压、武力征服,中华文明更愿意以宽容、平等、沟通化解敌意,实现和平相处。
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表示,文明之间要实现对话而非“训话”,其前提就是平等。西方中心论的文明观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实现现代化,但事实上,文明现代化并非照搬西方化,也不是去传统化,而是实现“万类霜天竞自由”。
“共识比威胁更具可持续性,全球民众都有安全、发展和被尊重的需要,这可以成为共识的起点。”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美国知名时事评论员艾那·唐根(Einar Tangen)在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说,达成共识是基于对共同价值的理解,如果能共担社会责任,各文明就可能实现和谐共存,交流共鉴。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说,中国的文明不是古典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形成的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各文明要实现交流互鉴,不能单靠一种文明形态向外扩散、输出,“和合”理念所蕴藏的对话融通意涵正为当前世界所需。(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