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遇上科技(金台随笔)

发布时间:2024-11-22 17:07:28 来源: sp20241122

  戴上头显,可以360度身临石峁古城,探秘文明肇始时的“石破天惊”;打开网页,输入指令与提示,可以生成和修改影视剧本,获得强大创作辅助……在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西部电影周”上,从人工智能辅助电影内容创作到扩展现实技术助力电影产业发展,电影与科技邂逅,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一直以来,电影就在与科技的对话中,一路向前。创意、制作、放映、存储、发行,每一个环节上的技术小变化,都可能给电影发展打开更大的空间。有这样一个例子:上世纪60年代,普通话尚未普及,一些地方放电影时,需要现场“口译”。后来,我国电影工作者探索出“涂磁录还音”技术,在胶片一边涂上磁,将方言或者少数民族语言配录上去,即可实时播放,《党的女儿》《暴风骤雨》等电影因此为更多人所熟识。一条音轨尚且如此,更遑论现在的虚拟制作、云端存储、人工智能等技术了。

  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丰富了电影的“玩法”。近年来,电影界在不断探索“影游融合”——电影与游戏融合。游戏“大作”越来越多采用电影化叙事,电影也借助技术手段实现游戏式交互,让观众从被动的“观看者”变成主动的“探索者”。人工智能技术更是如此,不仅能助力电影拍摄和制作,还能用于剧本创作、智能译制、宣传发行等,贯穿电影工业全流程。可以说,技术推动内容、审美、传播等各层面变革,让人对未来的电影充满期待。

  经典影片《雨中曲》中,有一段默片明星学发音的故事,嗓音与形象的“不适配”,让人捧腹。这背后,是彼时录音技术的进步给电影业带来了变革。从电影本身看,技术也丰富着电影的“语法”。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例,当电影不再有“画框”,而是呈现全方位、立体化的虚拟世界时,“镜头”“景别”等概念都面临更新,还带来“如何引导观众视点”“如何更新演员表演”等问题。技术若只是展现宏阔场景、制造感官刺激,肯定难以给电影持续赋能。唯有不断探索新的电影“语法”,才能让技术的潜能充分释放在电影之中。

  技术的进步,也让人更深刻地理解电影的本质。电影集文学、绘画、音乐等为一体,被称为“第七艺术”,可以说是植根于人类审美、思想与情感之中的。从这个角度看,对于电影,技术终究只是形式而非内容、只是载体而非本体,“灵魂”是始终不能被取代的。如果人工智能已经能写出剧本、生成影像,那么创作者何为?或许,答案正在于“创”字:用开放心态去创造,不断寻找新的故事、阐发新的主题;以探索姿态去创新,形成新的表现手法、新的艺术风格。把故事嫁接在技术之上,让思想蕴含于形式之中,电影之树才能在新的浪潮中不断开枝散叶。

  当然,电影是作品,也是产品、商品。这决定了电影与科技的相遇,既需要创作者的心血凝结,也需要资源、市场的强力支撑。在“西部电影周”上,扩展现实技术软硬件产品展吸引了不少参观者。戴上一个项圈,观看屏幕上“熊大”吃蛋糕,香甜的草莓奶油味扑面而来;一副小小的眼镜,让文物出现在视野之中,还可以放大、旋转……围绕电影产业,聚力文化资源,古都西安正在积极布局新技术新产业。技术与艺术、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如果说科技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那么艺术就是人类对自我的表达。当电影遇上科技,不仅是交流交锋,更是交汇交融。从一秒24格胶片,到流媒体播放,再到全景虚拟现实,光影的世界必将因为科技的助力而更加熠熠生辉。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5日 05 版)

(责编:袁勃、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