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21:55:30 来源: sp20250101
《草木志》:老藤著;百花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
广袤乡村的火热实践,吸引着作家们的目光和笔触。作家老藤的长篇小说新作《草木志》,瞄准的就是东北大地上的山乡巨变。作者生活在东北多年,对东北的历史与现实非常熟悉,这片土地是他小说取材的富矿。《草木志》是作者用情用功深挖富矿的又一个收获。
小说围绕东北边陲一座由古驿站演变而来的村庄“墟里村”展开,讲述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民们克服诸多困难,改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终于让该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并走上富裕之路的故事。作者善于发掘东北特定地理环境里的风土人情、日常言行、乡间谚语、民间传说等,通过巧妙连缀加以文学化呈现,从而建构较有特色的地缘美学。《草木志》以东北地区所特有的植物来命名章节,进而结构全篇。作品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二三十个,作者为每个人都找到了一种与其性格相近或者相对应的植物,由此组成一部别开生面的草木志。草木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民间风俗和处世哲学,可以说,草木是一根根引线,牵出了乡土中国里的千头万绪;也是一面镜子,映现出时代更迭中的山乡巨变。
从《战国红》《北地》《铜行里》《北爱》一直延续到《草木志》,作者小说中的“东北”始终互相呼应、互为补充。这种互文性,不是相同的故事、人物、风景、语言、器物在不同小说中的反复出现,而更多地体现为贯穿在小说中的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作者写乡土传统,重在写这一传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博大、宽容、智慧、坚韧、勇敢、变通等精神品质。深蕴在乡村伦理和乡村精神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其作品的精神底蕴。
作者既注重写传统,也注重写出传统的现代性转换。在墟里村的振兴变迁中,一条断掉近百年的驿路被重新连接起来,古老的驿路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赓续,也为村庄擦亮了文旅品牌。正如作者所言,每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人,都渴望留一点乡愁,留几块能够带自己回家的路标。建设乡村、发展乡村,不能忽视乡村的传统文脉。只有对传统文脉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在面对现代化进程时,才能保持乡村的主体性和独特性,传统根脉才能有土可培有水可汲,从而根深叶茂。
作者以往的小说中经常会设置一个外来者形象。这些人物见证了此地与他乡、传统与现代的转换,也给原本封闭的故事空间带来活力因子。《草木志》的主人公就是如此。“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来到墟里村,兼具参与者、见证者和记录者的身份,驿路的连接,草木的葳蕤,文化的赓续,乡村的振兴,社会的发展变迁,时代的风云际会,都从“我”的视角得以立体展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内生动力,这是作者基于观察和思考得出的认识。因此,作品中“我”的作用更多是挖掘和激活村民身上的潜力,恰恰是墟里村土生土长的人们,在古村盛衰存亡的关键时刻,摒弃前嫌,团结协作,让墟里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现实主义作品,《草木志》的现实关怀和理想情怀之间形成一种艺术张力。在《草木志》中,墟里村虽是一个小村落,但生活场面宏阔,人物形象众多,且都是可爱之人,这些人物有自己的生活逻辑,也有自己的命运轨迹,构成了当地原生态乡村的独特风景。作家选择温情的剖面来描述和解析,诠释人性中闪光之处,就是要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有机交融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加油鼓劲。
(作者为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8日 2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