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8:16:58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社 广州10月13日电 题:非洲青年中国“科研记”:最大收获是思考方式的转变
中新社 记者 许青青
“到中国留学,最大的收获是思考方式的转变。”来自非洲加纳首都阿克拉的留学生威廉(William)近日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在中国求学的感受。威廉表示,除了专业知识和学历,思想和方法论上的进步,对他个人的科研和生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华南理工大学任娇艳教授在实验室指导加纳留学生威廉。(受访者供图)今年37岁的威廉,刚刚完成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威廉本科毕业于加纳的发展研究大学营养学专业,在做了两年营养健康医师后,他对儿童营养不良问题感到担忧,于是萌生了提升学历并对营养学做进一步研究的想法。
2014年,他成功申请到“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山东大学学习了近一年汉语;2015年如期进入南方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2018年又成功进入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跟着导师任娇艳教授从事大豆肽营养功效研究,并在2021年顺利毕业。
近日,任娇艳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在生物医学营养领域权威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作为主要贡献作者之一,威廉介绍说,这项研究发现肝脏脂质代谢失衡是机体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而利用定向酶解制备的大豆肽可调控肝脏线粒体代谢重编程,使得受损线粒体功能恢复,从而有效改善营养状况。
威廉还主持了一项中国科技部2022年度国家外国专家项目外国青年人才计划,并参与了2022年度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专题。
在中国10年的求学生涯中,威廉一直和中国大多数理工科学生一样,过着刻苦钻研“痛并快乐着”的生活。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成绩。”他回忆刚到中国时面临的压力和彷徨,是中国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给了他坚持下去的信心,“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威廉说,这十年,不仅在中国收获了知识和学历,还通过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学会了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奇妙有益的帮助。“以前遇到问题和困难可能只会忧伤沮丧,但是现在我会积极面对问题,并通过跳出思维框架或惯性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作为一名来自非洲的学者,威廉有着浓厚的家乡情怀和高度的责任感。10年前,威廉带着美好心愿来到中国求学,如今已博士后出站的他,还将继续在华南理工大学团队的支持下,开展在加纳的临床试验,以及项目后期在非洲等其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持续推进。
威廉表示,很期待未来该项目的中非合作团队能将科研成果相关的生产技术,在加纳乃至整个非洲地区全面推广,为中国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技术转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