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经天”故事首次搬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发布时间:2024-11-25 02:53:56 来源: sp20241125

  □本报记者 余东明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获悉,素材取自华东政法大学老院长雷经天在延安时期真实故事改编的话剧《立场》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并在11月3日隆重上演。

  据悉,《立场》由华东政法大学原创并出品,生动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法治建设的历史,在2021年年初以《雷经天》剧名首演后,先后获批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选题孵化项目、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校园大师剧”专项支持项目等资助,入选“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重点项目。

  “‘把人民举在头顶’‘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一面’是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的初心与立场,这次把剧名由《雷经天》改为《立场》就是为了突出这一主题。”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说,“让‘立场’贯穿法治文化建设始终,是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实践,是继承和发扬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法治传统的务实之举,是法学教育必须坚守始终的首要宗旨。”

  红色文化之传承

  雷经天原名荣璞,号经天,1904年出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广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长。

  1956年起雷经天先后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党委第一书记、党委书记,上海法学会首任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等职,为新中国司法制度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在延安时期负责审判的“黄克功案”被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评价为“为将来的新中国建立了好的法律的榜样”。

  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华东政法大学结合政法院校特色,联合上海戏剧学院创排了这一原创话剧,并以雷经天审断“黄克功案”的经历为主要情节线索,以现代的眼光回溯、剖析这段历史,通过传承红色文化进一步展示中国共产党人不平凡的法治建设历程。

  “《雷经天》融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通过融合方式将穿越百年的精神力量具象化,并有机地嵌入教学环节和艺术舞台,这种红色法治文化的传播浸润作用在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上海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张婷婷评价说。

  据了解,为了充分讲好红色故事,主创团队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对该剧的情节设置、形象塑造、人物语言和舞美设计等进行精心打磨,还专赴延安采风,深入了解雷经天在延安期间工作和生活情况,切身感受延安革命精神和当地风土人情。

  “雷经天的故事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延续百年的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使命。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过程中,我们只有始终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才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传承红色文化中点燃永不熄灭的理想信念之火。”华东政法大学宣传部部长虞潇浩说。

  法学教育之符号

  “我在剧本围读中落泪三次!”扮演革命青年刘茜的学生演员王思棋说,如此年代久远的一段历史,只有身临其境地参与进去才能最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内涵和情感真谛。

  “要让红色法治文化成为法学学生思政教育的主线,给广大学生上好红色法治文化的第一堂课,系好专业发展的第一颗纽扣。”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罗培新说,在漫漫史海中掘取经典人物和经典故事,向历史寻经验、求规律、探未来,汲取蕴藏的政治营养和法治思想,并以特有的方式加以呈现,不断推进法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为今后跨界教学研究进一步探索全新样本。

  据悉,近年来华东政法大学围绕“雷经天”主题持续推出了多个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策展活动。其中“雷经天法治精神传承系列活动之人民司法理论研讨会”引发学术界和文艺界的深刻思考,多名专家与演艺界人士围绕人民司法制度发展历程和法律类文艺作品创作,进一步延展和深化了红色历史内涵。“党和人民的忠实儿女雷经天”人物专题展,则勾勒出雷经天的传奇一生。这种与历史人物面对面的“交流”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从延安到上海,从讲台到舞台”,华东政法大学还组织排演了青春版话剧《雷经天》,整部剧情完全由大学师生“素人”出演,由此开创了沉浸式教育的先河。与此同时,华东政法大学又开设了“《雷经天》与法治文化教育”课程,吸引广大学生踊跃参与。

  其中,《大先生·大师剧·大课堂——上海高校大思政课育人新路径十年探索实践》《打造融合培育模式创新中国特色法治人才培养体系》等课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大学就像是仓库,每个学生都在这里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其间如果没有精神导师,学生就不会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而雷经天就是这样的灵魂人物,”导演汪起正说,“这部话剧就是怀着传承法治初心使命打造的,一定能够和今天的年轻人产生对话,并成为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符号。”

  法治建设之立场

  “听春水,已在冰封的河底涌动。第一次,把人民放在正义的天平。曾最艰难的决定,也是纯净的初心。把公平交给人民的一刻,未来就有了风景。”这是话剧主题曲里的一句词,也是最打动人心的一句词。

  “这就是‘立场’,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立场,也是中国法律人的立场,我们把剧名由《雷经天》改为《立场》,就是要让这一立场和初心成为永恒的风景。”郭为禄解析说,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除了培养学生优秀的专业素养,更要赋予他们精神导引和高尚品德,并影响其执业终生。

  近年来,华东政法大学持续推进“院校共建”“检校共建”与“警校共建”,一大批教育协作平台和机制如雨后春笋,法学教育已然大踏步地走出高校围墙,在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实务研讨、互聘互派、智库共享、合作培训、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数字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为进一步培养和提升社会法治人才素养贡献智慧和力量。

  话剧《立场》走出校门、走出上海,登台国家大剧院的全过程就是推进法学教育更好走出校门服务社会的全新成果,也是法学教育深层次参与法律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案例。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蒋传光教授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法学教育就是要让这一司法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法律共同体建设的初心和使命。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表示:“在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中,我们始终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法治传统和‘纪严于法’的红色法治精神贯穿其中。具体而言,在教学理念上要全面科学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向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融入师生的心灵;在体制机制上要将党的领导贯彻到法学教育全过程;在具体落实中要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入法学教育各环节。”(法治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