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22:22:33 来源: sp20241215
图①:战士们在眺望大海。 李成滨摄 图②:两名战士正在岗哨执勤。 鲍振生摄 图③:“当好千里眼 坚守东大门”的标语,道出了官兵心声。 鲍振生摄
在黄海深处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岛上,驻守着一个英雄连队——北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红色前哨雷达站”。
等了3天,海上的风浪终于缓和下来。记者如愿坐上了去往雷达站的船。
经过近5个小时的海上颠簸,一座碧波萦绕的岛屿浮现在眼前。下船登岛,再在蜿蜒的山路上驱车20多分钟,来到山顶。当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向我们招手,同行的人高兴地喊着:“到了!到了!”
“红色前哨雷达站”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连队。1955年组建不久就移防到仅有0.03平方公里、缺土少水的圆岛上。先辈们战天斗地、坚韧不拔,创造了闻名全军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1964年、1965年分别被空军和国防部授予“钢钉雷达站”“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称号,1976年移防至现海岛,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4次、集体三等功6次。
碧海蓝天,云飞浪卷。60多年来,一茬茬官兵扎根海岛,红色基因不变,前哨意识不减,时刻守护着祖国的空防。
如今条件好了,但“一把土、一滴水”精神永不过时
一座新型营房,宽广平整的水泥硬化操场,健身房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运动器材,火红的灯笼挂了起来……一下车,眼前的营区,和想象中的不大一样。
“如今,岛上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新春佳节来临,军营的年味浓浓。”二级上士卢春容,来雷达站已有11个年头,见证了这些年雷达站建设的巨大变化。
初次来站,第一件事就是参观“红色前哨荣誉室”。
在这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见证历史的实物、一面面锦旗,无声述说着先辈们的感人事迹。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回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荣誉室大厅陈列着一座岛屿模型。“这就是雷达站刚成立时的营区所在地,上面满是礁石。”卢春容介绍,在陆地上,泥土俯拾即得,可在岛上却珍贵无比。
1961年,无线电员徐承米用挎包装了满满一包土上岛,在海岛上建起了第一块“菜田”。后来,为了改善生存环境,无论是休假归队还是完成任务归来,官兵们都会带一袋土上岛。靠着这一袋袋土,官兵们在岛上建成了100多块“巴掌田”。
一包包土、一块块“田”,见证着先辈们栉风沐雨的奋斗历程。除了土壤贫瘠,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缺少淡水。
每逢新战士下连、新员调入,雷达站都会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卢春容讲得最多的就是“宁可渴死,也不喝战备用水”的故事。
1961年,油机员左林富高烧40摄氏度,正遇连队缺水严重,给养船近两个月没有来,他宁可干吞药片也舍不得喝战备用水。左林富说:“人没水还可以坚持,但油机没水就无法工作。”话虽朴实,字字千钧。
后来,雷达站移防到现在的海岛上。条件有了好转,但吃水依旧是个难题。岛上地势复杂、淡水资源有限,几支打井队都无功而返。该旅党委没有放弃,再次聘请专业人员勘测,最终在海岛上打了一口297米的深井,用水难才得以缓解。官兵们在井边郑重竖牌,上书“林富井”。
现在不赶上大旱,雷达站用水可以得到满足。但节约用水的意识早已刻在每一位官兵心中:用一杯水洗漱、洗澡把水龙头拧紧点、洗菜的水用来浇地……
如今,海岛上生活设施齐全,洗澡24小时有热水、冬天取暖有电锅炉,健身房、图书室、网络室一应俱全。
新时代的官兵,如何赓续光荣传统?雷达站指导员介绍,不仅在新兵下连、新干部报到“第一课”组织参观荣誉室,而且将荣誉室向官兵开放,随时可以参观;开设“红色前哨讲坛”,让官兵讲述对“一把土、一滴水”精神的理解,谈如何立足本职践行……
上岛不久的战士裴洪彪说:“如今工作生活条件好了,但‘一把土、一滴水’精神永不过时。我们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提高打赢能力,守好海岛,让党放心。”
今年春节,是裴洪彪第一次在军营过年。他说,由于工作需要,大部分官兵都留在军营过年。为了让官兵们过个好年,站里早早置办好了瓜子花生、糖果饮料等年货;和战友们聚在一起,裁纸、研墨、写春联;精心组织联欢会,自编、自排、自演节目;与家人视频“团聚”拜年,来自远方亲人的问候传到大家的耳中,更传到大家的心里。
“一家不圆万家圆,万家团圆心亦安。”卢春荣的一句话,说出了官兵们的心声。
学习是个人进步的阶梯,更是战斗力跃升的钥匙
夜晚,“红色前哨图书室”依然灯火通明。书柜上,摆放着各类书籍,党的创新理论、党史军史等著作以及雷达操作类相关资料整齐排列。几名战士正埋头苦读。
“这间图书室不一般,不仅有上级配发、地方所赠的书,也有官兵和亲友上岛带的书。”指导员介绍,多年前,受上级开展读书活动的启发,连队党支部倡导官兵“上岛请带一本书”,得到官兵们积极响应。
外出集训、学习归来,带回一本军事、战争等方面的书;休假、探亲归队前,专门到地方书店买上一本畅销书……对于先辈来说,当年带土上岛是为了生存,昭示守岛的决心。对于今天的官兵来说,带书上岛则是为了学习,实现能打胜仗的追求。
董浩阳是在读大学生入伍,大学期间总爱玩手机、打游戏。下连后,在连队读书学习氛围的感染下,他发现自己爱上了读书。业余时间,除了从连队取回手机给家人打打电话,他大都泡在图书室。3个月不到已经读了10多本书,并写了30多篇读书笔记。学习既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也缩短了岗位适应期。下连3个月,他就掌握了多种雷达的操纵方式,并正式上岗担负战备值班任务。
人人学习成才,争当打赢尖兵。从节约每一滴水到值好每一班岗,从带一把土上岛到带一本书上岛,官兵在大力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赋予了老传统新的时代内涵。
学习是个人进步的阶梯,更是战斗力跃升的钥匙。
当年,海岛条件恶劣,装备性能差,但雷达站先辈们煤油灯下绘航线、山洞里练精兵、屋顶上架天线,创下了用老旧雷达保障击落侦察机的赫赫战功。
“有了利剑在手,更要有打得赢的队伍。”指导员说,上级党委把这么精良的装备放在雷达站,既是信任更是重托。
当初新装列阵,大家都没有经验。在装备上岛前,站里就派操纵骨干前往兄弟单位、研发厂家学习技术经验。装备一上岛,针对战备值班任务与换装训练同步推进的实际,积极组织战勤人员开展换装训练。
站长带领战勤骨干每天泡在雷达方舱,跑电路图、记录数据、研究操作技术。晚上围在图书室对照说明书等,析原理、解难题、探对策,常常学到凌晨一两点。最终,新装备比上级规定时间提前担负战备值班任务。
一次,操纵员宋旺达、郑佳辉随雷达机动分队赴某地域执行任务。虽然分队装备和以前单位操作的雷达一样,但是所担负的任务性质变了,二人一头扎进雷达方舱,夜以继日研究装备。在随后的对抗演练中,二人担负值班任务,在“敌机”不断进攻的紧要关头,他们以优异成绩为最后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训练有备,兵之事也。该站坚持训练向实战对接、工作与打仗对表,创新“一专多能、一人多岗”训法,人人争做多面手,岗岗都有刀尖子,官兵至少精通2个以上专业。
“只要组织需要,能守多久,我就守多久。”带教师傅、守岛20年的原雷达技师宋世鹏,有多次机会离开海岛,但他都选择了留下,直到前不久退休。他带的徒弟从博士生到初中生,从70后到90后,现已遍布全旅多个单位。
“那点点灯火,仿佛亲人的目光,关心着我们,也鼓励着我们为祖国站好每一班岗”
对于军人来说,过节也是“过关”。战备,须臾不可松懈。
旭日刚从海平面升起,夜色还未完全褪去。一声铃声骤然在营区响起,划破了山间的宁静。战士们迅疾奔赴战位,开始了新的一天。
在雷达方舱,操纵员紧盯扫描基线,凝视着屏幕上随时可能出现的目标;电话标记员将捕捉到的每一个细微空情迅速汇入指挥信息网……官兵们整体联动、密切协同,织起了一张密实的“天网”。
身处祖国空防一线,责任重大,使命如山。为了让官兵牢固树立过节不忘战备的意识,该站专门组织战备演练,验证节日期间官兵反应能力,确保官兵时刻保持高度戒备,一有任务,随时拉得出,打得赢。
“开机就是战斗,值班就是打仗!”雷达站站长说,一代代海岛雷达兵牢记“忠诚护卫祖国蓝天”的使命,时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状态,当好千里眼,守好东大门。
在雷达站雷达方舱外面,挂着一张“掌握重要空情”龙虎榜,95后战士周永平稳坐榜首。
有一晚,周永平如往常一样,凝望着不断刷新的雷达屏幕。突然,雷达屏幕上一处回波跳动。见状,他果断上报。刹那间,警铃响起,转进一等战斗值班等级,周永平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
“这是战斗的时刻!”说起当时的情形,周永平依旧格外激动。当时,目标在雷达屏幕上时隐时现,加之外界干扰,让原本微弱的回波更加难以判断。关键时刻,他在时任站长的指挥下,争分夺秒地调整雷达工作模式,硬是从多个回波中确定目标。
约10分钟后,旅指挥所通报,这次特情处置训练,雷达站圆满完成任务。尽管是一次训练任务,但成功处置复杂空情仍给周永平和战友们带来满满的成就感。
值好每一班岗,研透每一批空情,已成为包括保障人员在内的全站官兵的自觉追求。周永平说:“每一班岗看起来简单重复,但事关打赢,绝不能误判任何一批空情。”
隆冬时节,年关前后,岛上气象变化大,雨雪天气多,保装备、保战备压力更大,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战士赵前林的思绪回到了那一年冬夜:狂风裹挟雨雪冲击着整个海岛,眼看雷达天线上的冰层越结越厚,他和战友们手挽手冲进雪夜,奋力除冰保装备。这一战,便是一夜。清晨,大家费力地脱去军大衣才发现,已经结冰的大衣竟然可以立在地上。
雷达技师一遍又一遍检查雷达装备,确保节日战备期间不出任何问题;雷达指挥员全程在位,枕戈待旦,不漏点滴空情,守护万家团圆……岛上官兵的年,也是充满“战味”的年。
“我为家国,坚守战位;组织为我,排忧解难。”雷达技师罗思文说,前不久,家属带着3岁大的孩子,从老家乘高铁来探望自己。由于高铁站离连队有近200公里,中转时面临不少麻烦。机关专门派车到高铁站接站,直接送往码头进行中转,真的很贴心。
据了解,针对雷达部队分散偏远、家属来队中转不便的实际,该旅党委研究制订官兵“家属来队中转站”的实施办法,涉及交通、住宿、饮食等诸多方面,为方便家属来队提供暖心服务。
当日值班结束后,走出雷达方舱,看到山脚下亮起的点点灯火。班长李响说:“那点点灯火,仿佛亲人的目光,关心着我们,也鼓励着我们为祖国站好每一班岗。”
…………
夕阳西下,远方的灯塔指引着过往的船只归港,山下一户户渔民家飘起袅袅炊烟。
“汹涌的黄海,祖国的前哨……不怕没水没土,不怕浪打风摇……像钢钉坚守在红色前哨。”站在阵地的制高点环顾海岛,那首传唱了60多年的站歌再一次在耳畔响起。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18日 06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