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当代诠释传统

发布时间:2024-11-26 03:22:04 来源: sp20241126

  《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王蒙王学典对谈录》:王蒙、王学典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两位文化学者在较为宏阔的时空背景中深入交流、务实探讨,有思想的火花,也有鲜明的主张,平实自然,有益有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怎样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怎样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是需要持续深化思考的重要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一书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心得,两位文化学者在较为宏阔的时空背景中深入交流、务实探讨,开阔了视野,深化了认识,给读者以启发。

  两位作者一为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担任过文化部门领导职务的作家王蒙,一为在高校多年从事文化理论研究、曾担任《文史哲》杂志主编的学者王学典。他们对“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阐释各有所悟、互为补充。比如,在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时,两位作者以《礼记》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5000多年中华文明,有太多应对预案和灵感渊薮,这使得我们这个民族能够在艰难困苦中百折不挠、兴旺连连。作者还从人类古老文明兴衰中进行总结,提出中国文化讲究“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变思想是中国智慧的重要体现。我们的文明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因而有能力持续回应新挑战,有能力不断成长、永葆青春。

  又比如,在论述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王蒙认为刚健有为、积极作为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面,这是促使一代代中国的“脊梁”充满家国使命感的精神源泉,并提出自己判断传统文化精华的几个依据: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稳定,符合人类文明共识。王蒙认为文化要传承创新,载体尤为重要。传统建筑、文物、遗址、典籍等是无与伦比的宝藏。同时,文化的载体更是人民的生活与实践。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至今活在重德、尚勤、厚道、重视家庭、珍视和谐等生活观念与实践中,因而我们的文化自信是来源于与现代结合的、生机勃勃的中华文化。王学典也谈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生活”很关键。文化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发挥好自己的作用,让传统文化精髓对接当代语境,给今天的人们带来精神滋养。

  对谈录也探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内涵与启示。作者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加强对话交流,求同存异,相互学习,相互理解,才能共同发展进步。中国人历来重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推己及人”“天下为公”,重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文明交流互鉴的观念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重要的里程碑,正在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文明对话的出发点应该是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求同存异、相互理解,未来才会更美好。两位作者共同认为,包容性、和平性和多元一体的特点,使中华文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历久弥新、生机勃勃。我们今天倡导的文明对话与我们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体现出中国气度。

  该书在对宏大问题的探讨中,精到的观点和独到的论述俯拾皆是。比如,强调通用语言文字对中华文明统一性的重要意义,以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之语论述孔子思想的世界意义,从《红楼梦》看封建社会的危机和社会进步的大势所趋,通过传统思想精髓的“社会科学化”推动“两创”……有思想的火花,也有鲜明的主张,平实自然,有益有趣。

  时至今日,回望历史,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文化自信,更加珍视我们的文明传承,更加自觉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添思想文化的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7日 20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